不過,上躥下跳的新三板公司股價亦被普遍認為失真。基金君只能說,沒有充足的流動性,價格也沒有公允性。上述大乘科技、雅威特、首航直升的定增浮盈浮虧也只是在假設參與機構至今沒有退出的情況下計算,所以問題關鍵還是看,你到底能以什么價格拋出去?
無法退出的尷尬
“浮盈又能怎樣?還不是一樣退不出來。”有新三板市場投資者無奈的表示。
的確,有的浮盈,有的浮虧,可投資者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退出?
參與硅谷天堂定增浮虧嚴重的“源實-硅谷天堂定增1號投資基金”選擇展期,但在依然沒有流動性的市場上,股價并無起色。在展期后的到期日來臨之際,源實資產發布公告給投資者提供了三種選擇方式:
一是原狀返還,符合新三板合格投資者條件的投資者,可以選擇將股票從基金賬戶過戶到個人賬戶;
二是投資者個人出具指令,在2018年6月25日之前可以向管理人發出交易指令,由基金管理人按照指令變現,并將變現資金分配給相應的投資者;
三是由管理人統一變現,并在全部變現后,向投資者一次性統一分配現金。如果投資者未進行選擇,則默認按第三種方式處理。
根據證券時報報道,源實資產的基金經理經理郭凡表示,當時參與源實資產硅谷天堂定增的投資者超過100人,目前僅有13人選擇將硅谷天堂股票轉回自己的新三板賬戶。基金在展期期間及目前的管理中并未收取管理費,也不會在股價低迷時隨意轉讓。源實資產正聯合各家機構尋求解決方法,但目前尚無結果。
而這是不少新三板定增基金的普遍狀況。“大家的處境都差不多吧,新三板市場驟然遇冷,2015年大部分的定增項目都是一路向下的走勢。如果浮虧了,做市的公司就按市價處理,反映在產品凈值中。到期沒有資金接盤,就無法退出,只能延期。”滬上某參與新三板投資的私募基金經理表示。
對于一路下跌浮虧的項目,有投資經理無奈表示,“先拿著吧,等著它IPO”。
2015年曾被認為是“新三板元年”。從3月份開始市場似乎一夜火爆,以烈火烹油之勢進入資本市場的視野,股價暴漲,掛牌企業數量一路飆升,定增項目更是應接不暇,動輒百億定增出現。Choice數據統計,2015年資產管理公司參與定增項目的獲配金額合計為115.65億元。2017年至今,這一數據為36.26億元。
一旦摘牌可能會虧更慘
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30日,143只新三板(事件驅動)陽光私募基金中,有92只產品凈值在1元以下,占比64.34%,其中6只產品凈值在0.5以下,最低的產品凈值只有0.2146元。
更為嚴峻的是,參與的公司一旦摘牌,投資者恐怕更加血本無歸。
去年5月份,股轉公司發布《關于金融類企業掛牌融資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對PE機構提出“八項”規定,其中包括“管理費收入與業績報酬之和須占收入來源的80%”
上周,股轉公司就新三板掛牌PE機構整改口徑進行細化,規定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不得超過其收入的20%。兩周之內要完成整改,未完成整改的將面臨強制摘牌。
事實上,除了PE整改面臨摘牌風險,今年以來新三板掛牌企業退市似乎成為了一種“常態”。滬上某位做新三板投資的基金經理表示,如果參與定增的公司摘牌了,那這筆投資就變成股權投資了,退出更遙遙無期,凈值很難公允計量,暫時按摘牌時候的價格估值。
以上就是新三板財經,更多財經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頻道。(原標題:機構高價參與的坑爹定增:當年的16.7元如今只值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