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上周五,自8月29日以來兩市主力資金已連續14個交易日呈現凈流出狀態,而近幾個交易日來資金流出態勢甚至出現加劇勢頭。另一方面,伴隨著兩市主力資金流出加劇的是兩融余額近期的迭創新高。截至上周五,兩融余額已近萬億關口。上行速率較前雖有所放緩,但也尚未出現明顯轉折跡象。而從近期公布的周新增投資者開戶數量上看,似乎仍還有理由樂觀。分析人士指出,在當前經濟平穩增長、市場整體估值不貴的背景下,短期A股雖將可能面臨盤整,但中長期來看,“去偽存真”主線下A股走勢不悲觀。
資金流出兩融創新高
上周五,上證綜指低開后,全天維持弱勢震蕩。至此,兩市已連續兩個交易日出現回調走勢。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深市連續兩個交易日也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調,但跌幅顯著小于滬市,表明了“滬弱深強”的總體格局仍在延續。而從實際交易的情況來看,由于資金在熱點方面的頻繁進出,當前盤面熱點的切換速度依然令人“應接不暇”,僅房地產板塊稍顯持續。從主力資金連日凈流出和兩融余額持續走高兩方面的情況來看,資金在當前點位上仍未達成一致。
從兩市主力資金的流向來看,上周主力資金全周均呈現凈流出態勢,截至上周五,兩市主力資金已連續第14個交易日出現凈流出。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上周四時兩市299.92億元的主力凈流出額,周五時這一數字升至321.44億元。表明資金對后市看淡情緒仍在延續。
與主力資金連日撤退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兩融余額迭創新高,直逼萬億“大關”。值得注意的是,其實當前資金成本整體不低,8月份資金面一直相對較緊,9月以來資金面雖有所緩和,但資金波動仍然較大。而在此背景下,從6月開始,隨著股市轉暖,兩融余額出現明顯抬升,截至9月14日兩融余額報9849.27億元,較6月增長了約15%。而連日來兩融資金的大膽進場,也代表了部分資金較為樂觀的態度。
從上述兩組數據傳達出的“矛盾”信息中也從側面反映出當前資金在3400點關口前仍未達成一致。因此,上周指數數度沖擊3400點關口未果后由于后繼乏力,無奈折返。
眾所周知,觀察資金這一只市場背后“看不見的手”對考察盤面的變化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從連日來兩市的凈流出來看,觀望情緒雖有所上升。但另一方面,當前市場主體的參與熱情也可以從兩融數據中得到清晰體現。天風證券表示,兩融作為場內加杠桿行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場情緒和參與主體對大盤走勢的預期。從歷史數據來看,兩融規模同上證綜指走勢的擬合度還是相當高。而今年以來兩波像樣的漲幅,也都伴隨著兩融余額的持續上升。從融資買入額的角度看更加直觀,每一次指數上行,同時都能看到融資買入額走出更陡峭的斜率。整體來說天風證券指出,歷史數據顯示兩融指標雖并不是市場走勢的前瞻指標,但兩融指標的提升卻是股市增量資金的重要證據。截至9月14日,兩市日均成交額超過6000億元,比8月上了一個臺階。兩融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成交量的提高并不僅僅來自于換手率反映的交易活躍度,而確實有增量資金入場。這也是該機構依舊認為目前市場仍然處于做多窗口期的原因之一。
資金追逐熱點板塊
總的來看,上周兩市成交量為3.03萬億元較前一周的2.99萬億元仍出現了微幅放大,說明場外資金介入市場的意愿并未減弱,信心仍然較強。但從兩市各自的成交量來看,深市成交量方面大于滬市,這一情況與上周盤面上延續著的“滬弱深強”格局也較為一致,表明當前盤面的主要驅動力仍主要來自資金對熱點板塊間的追逐方面。
從資金在行業方面的流入情況上看,上周,28個申萬一級行業中,僅有房地產和食品飲料行業實現凈流入,流入金額分別為18.94億元和3.86億元。其余26個板塊均不同程度地呈現出資金凈流出態勢。從單日的情況來看,每日情況也有所差異。而從行業漲跌方面的情況上看,28個申萬一級行業中至收盤時有21個板塊實現上漲,其中房地產、綜合、電氣設備、汽車、食品飲料5個行業漲幅均超過2%。下跌的板塊則有7個,跌幅居前的是本周稍早受到資金“熱捧”的鋼鐵行業,其跌幅達3.7%。其他如采掘、計算機、銀行跌幅也均超過1%。一方面,反映了當前令人“應接不暇”的熱點切換背后仍是資金“挪騰”的結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當前熱點間漲勢缺乏持續性的背后多因當前資金仍對后市缺乏一致共識所致。
從本周資金凈流入情況看,最受資金“青睞”的行業非房地產行業莫屬。華鑫證券表示,就目前而言,隨著地產旺季到來,短期房地產市場有望得到邊際改善。年初以來地產板塊的漲幅僅為4.37%,同周期、大金融、消費三個板塊相比具備了非常大的絕對空間優勢,而在此背景之下,地產板塊有望得到補漲行情。
分析人士表示,雖然資金對房地產板塊已出現明顯看漲情緒,但仍需注意到當前市場的做多情緒仍不穩定,短線對熱點的追逐并不明智。在此背景下,仍需堅持一定的投資主線。
展望四季度,海通證券姜超則用“去偽存真”來形容。姜超表示,今年以來,從中國相關資產在全球的表現來看,表現好的資產主要可以歸功于兩大類,一是和消費有關,比如家電、家具、食品飲料、化妝品等;二是和服務業有關,比如社交、教育、互聯網零售、快遞、旅游度假、保險等等,這意味著中國經濟正在從工業投資向服務消費轉型,服務和消費類資產是未來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