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定增,簡單地說,是申請掛牌公司或已掛牌公司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的行為。
新三板定增具有以下特點:一是企業可以在掛牌前、掛牌時、掛牌后定向發行融資,先發行后備案;二是企業符合豁免條件就可進行定向發行,無須審核;三是新三板定增屬于非公開發行,針對特定的投資者,不超過35人;四是投資者可以與企業協商談判確定發行價格;五是定向發行新增股份不設立鎖定期。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說,能夠融到錢是掛牌新三板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三板企業定增現狀
及原因分析
根據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官方的統計數據,截至2016年7月1日,新三板掛牌公司共有7685家。其中,做市公司1570家,協議轉讓6105家,總股本達4627.89億股。2016年上半年新三板擬融資額為2959.48億元,實際完成的融資金額為652.69億元,實際完成率僅為22%,遠低于2015年的同期轉換率。2016年1月份到6月份,新三板定增股票發行次數分別為:298次、208次、331次、301次、225次、195次。月均完成定增次數為260次左右,且自3月以來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2016年1月份到6月份,新三板定增金額分別為:144億元、103億元、121億元、125億元、74億元、85億元;可以看出,今年5月份、6月份新三板定增出現了低于100億元的冷凍跡象。
以上數據充分表明,新三板定增市場正在遭遇寒冬,新三板掛牌企業遇到了融資瓶頸。當前的新三板定增市場可以說已經跌至冰點。
筆者認為,新三板定增遇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分層后二級市場流動性依舊低迷。分層之后,基礎層和創新層的發展情況不確定,市場并沒有產生預期的前景,創新層與基礎層在二級市場的流動性差異并不明顯,資金市場還在觀望是不是會有一些制度紅利,很多投資機構陷入觀望潮。
二是“新三板擬IPO企業要清理三類股東”事件影響機構投資策略。盡管擬IPO的新三板掛牌公司需清理契約型私募基金、資產管理計劃和信托計劃等三類股東的傳聞,尚未得到官方正式回應,但該事件已經深深地影響了新三板的投資邏輯。
三是企業融資太急切,心理預期過高,定價不合理。新三板企業對于資金的迫切需求,心理預期過高,企業估值過高,企業估值過多依賴于“講好一個故事”,估值不能獲得投資人的認可,也是導致定增遇冷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新三板企業
定增的幾點建議
首先, 制度創新激活新三板流動性。如果分層可以看作新三板系列制度紅利的“突破口”,公募基金入市則被業內看作創新層公司估值提升的重要“撒手锏”。公募基金參與新三板投資,為市場注入新的流動性,同時也為公募基金傳統業務注入活力。創新層企業盈利能力與成長能力兼備、市值相對較大,但流動性有待提高。相關人士指出,“公募基金的引入為普通投資者參與新三板投資或創新層投資打通渠道,并帶來大量資金,可以明顯改善新三板市場流動性,穩定市場預期,提高市場定價功能”。
完善投資者退出渠道,管理層應嘗試以創新層為“棋眼”,創設一系列配套機制,從制度層面打破融資僵局。以分層制度為起點,建立針對頂層企業的差異化制度。通過加強監管,規范管理,引入公募基金,降低投資者門檻,豐富投資者隊伍引入資金;通過競價交易,豐富交易方式,降低投資者成本;建立轉板制度,使得多層級資本市場之間能夠有機聯系。讓其他層企業向上進入創新層有章可循,同時堅持市場化的大浪淘沙,嚴格退市制度。
公募基金入市、轉板制度等多種圍繞創新層的制度機制建設,將為新三板市場結構性地注入流動性,創新層企業將因此而破解流動性困局。創新層企業名單定期與臨時調整,將不斷激勵掛牌企業,優質掛牌企業都有機會進入創新層,享受制度紅利。新三板企業轉板制度的建立與流動性困局的緩解使得投資者退出渠道得以暢通,如此便可重新激活新三板定增市場活力。
其次, 以分層制度為契機,引導企業尋找適合的發展路徑。掛牌便利和融資便捷一直是新三板市場區別于其他資本市場的突出特色,現在新三板市場定增遇冷并不代表著新三板市場長期的低迷下去,分層制度只是精彩綻放的開始,隨著更多政策紅利的釋放,定增市場重回2015年火爆場景的那一天會很快重新到來。
掛牌公司分層不是將掛牌公司簡單地分為“好與壞”、“優與次”,而是為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和具有不同市場需求的掛牌公司提供相適應的資本市場平臺。
再次, 引導企業確定合理的定增價格。投資機構評估企業,第一是看企業所在的行業,包括行業的競爭格局以及到“天花板”有多遠;第二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否有核心的技術,商業模式以及銷售能力如何;最后還是要看企業家是不是有清晰的長期規劃,是不是有領導能力,領導班子是否團結。投資機構與新三板企業的估值與投資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博弈的過程,企業希望越高越好而投資方希望性價比越合適越好,即越低越好,兩者看起來矛盾尖銳,但是,兩者是可以找到一個平衡點的,這個點就是企業的業績。因為投資是要有回報的,作為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做好企業基本面,只有數據才能說明一切的問題,只有盈利才是硬道理。企業做好自己的事,拿出真實的成長數據,這才是提升估值和價值的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