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喬相鳴對《經濟參考報》記者回應稱,公司從來沒有收到處罰通知,也沒有接到立案調查文件。“公司的現在環保指標都達到了環保標準,有些環保指標也高于現行的國家標準。”他進一步表示,公司非常重視環保工作,同時配備了超低排放布袋除塵器、煙氣脫硝設備、在線煙氣監測系統、防塵網等環保設施,保證了各項環保指標達標。
“誤將煙囪監測點的高度25.5米當成監測點截面積25.5平方米填報,而實測截面積為13.8平方米,與河南省環保檢測中心數據一致。而地方環保部門也確認瑞華股份‘不存在在線數據弄虛作假,尚不構成立案查處,蘭考縣環境保護局未收到環保部對公司的立案查處通知書,也沒有向公司下達立案查處通知書’。”他表示。
生物質發電是否迎來“風口”
我國的秸稈發電項目始于2003年。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實施以后,生物質發電優惠上網電價等有關配套政策相繼出臺,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的生物質發電行業的快速壯大。根據我國《生物質能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我國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500萬千瓦,年發電量達到900億千瓦時,其中農林生物質直燃發電700萬千瓦,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750萬千瓦,沼氣發電60萬千瓦,分布式熱電聯產將成為主要支持發展方向。有機構預測,“十三五”期間,整個行業市場空間將超過1400億元。
2016年,全國生物質發電并網裝機容量已達1214萬千瓦,全國生物質發電量為647億千瓦時。據了解,目前生物質發電行業領頭羊是凱迪生態及國能能源有限公司,兩者裝機容量合計超過總裝機容量的三分之一。
不容忽視,作為優質的可再生能源產業,生物質發電產業一直以來發展之路并不順暢。一些業內人士坦言,由于國家只是將生物質發電產業視為“小規模可再生能源”,生物質發電產業融資困難且成本更高,補貼過低遠不及“光伏發電”。
“生物質發電項目存在著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也是前幾年發展的不好的根本原因,我們希望通過上市,能突破這樣一個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實體經濟融資瓶頸。”喬相鳴對記者說,發電量越多,公司收入越高,單位成本越低,效益越好。一旦上市成功,公司將在河南、山東、河北等全國性地區開展橫向擴張。
以上就是新三板財經,更多財經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頻道。(原標題:瑞華股份“闖關”IPO遭到環保質疑)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