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4日,st樺清股票恢復轉讓,其給出的解釋為,“潘子系和劉學升所持公司股份已被法院凍結,對公司股價變動不會產生重大影響”。
除了st樺清之外,九鼎集團的“超期停牌”也是榜上有名的。2015年6月5日,九鼎集團公告稱,正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和非公開發行股票,出于維護投資者利益的考慮停牌;2015年11月12日,九鼎發布收購公告,擬以106.88億港元的現金對價,收購富通亞洲控股有限公司100%股權,股票繼續停牌。
然而,在業內人士看來,掛牌私募機構自查工作遲遲未完成,也是九鼎集團無法復牌的重要因素。根據公司發布的公告,公司按照《關于金融類企業掛牌融資有關事項的通知》對下屬私募業務板塊進行了自查,因股轉系統還將進一步研究明確掛牌私募機構自查整改報告的具體內容和格式、自查整改條件的計算口徑等,掛牌私募機構自查工作尚未結束。
據記者測算,截至發稿日,九鼎集團累計停牌自然日已超過800天。此外,新三板還有北京安鵬、參仙源、鋼鋼網、百華悅邦等多家公司停牌日期超過700天。
停牌原因:ipo、退市、重組占據很大比例
8月15日,河南新三板掛牌企業喜世食品發布相關公告稱:“因業務發展及長期戰略發展規劃需要,經慎重考慮,擬向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申請股票終止掛牌。該事項已經公司2017年7月17日召開的第一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并經2017年8月2日召開的2017年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由于籌備上述事項,公司預計在2017年8月31日之前不予披露2017年半年度報告。”
由此不難看出,喜世食品自7月28日以來選擇停止交易,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終止掛牌。
就新三板目前600多家停牌企業來看,因選擇退市而停牌的企業不在少數,據測算,這一比例在15%左右。
其實,就今年來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選擇從新三板摘牌,以致有人驚呼,“新三板摘牌潮”來了。
相關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6月末,今年上半年已有160家掛牌企業告別新三板,還有200家正在走摘牌流程。而2016年全年摘牌公司數量僅為56家,2015年只有13家。也就是說,僅今年上半年的摘牌數量,就比過去兩年摘牌總數的兩倍還要多。
不僅如此,根據股轉系統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共有108家公司未能按照規定時間披露2016年年度報告。這意味著,這108家企業也將陸續加入摘牌大軍。
對此,有分析人士表示,不少掛牌企業選擇摘牌,主要還是因為想尋找更合適的平臺。掛牌企業受到的監管趨嚴,但獲取的紅利有限,再加上整個市場流動性缺乏,不少掛牌企業自然萌生去意。
然而,在這越來越龐大的摘牌大軍中,有的是為了經營和發展戰略調整需要,或是財務成本高、融資能力有限等原因,選擇從新三板退出,但其中也有不少企業退出,是為了沖刺更高的目標,比如轉戰ipo。
8月11日晚間,證監會發布核發了8家企業的ipo批文,其中新三板公司眾源新材和萬馬科技名在其中,首發申請獲核準,企業及其承銷商將分別與滬深交易所協商確定發行日程,并陸續刊登招股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