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年初再融資新政之后,減持新規讓定增資金無往而不利的套利模式再遭當頭一“棒”:套利空間收窄加上退出期限延長、流動性受限,“穩賺不賠”的神話破滅在即,杠桿套利將成“水月鏡花”,投資邏輯將從短期套利更多回歸價值本源。
定增融資近兩年爆發式增長,除了定增融資靈活、周期短、成本低等特點外,較大的套利空間和金融市場無序的繁榮無疑是重要推手。2015年,定增融資規模超過1.2萬億,接近IPO融資規模的8倍;2016年定增融資規模1.6萬億元,是IPO融資規模的10倍以上。據券商測算,2011年-2016年,1年期定增和3年期定增的平均收益分別達36.7%、113.8%,其中,折價套利空間貢獻了主要收益。而且,一些相關方往往會制定市值管理計劃,有些甚至會有兜底條款。因此,套利空間幾乎成就了“穩賺不賠”的神話,各路資金追利而來,并衍生出很長利益鏈條。
因此,近幾年定增市場異?;鸨瑑炠|項目被瘋狂爭奪,不少號稱“定增王”的基金、資管產品炙手可熱。此外,由于定增產品呈現出較好的絕對收益特征,參與方往往采取杠桿操作,在2016年7月之前,結構化產品成為私募定增產品的主流設計,參與者從銀行等機構配資,2倍甚至3倍的杠桿司空見慣。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也是一拍即合,從2012年以來,銀行通過理財產品、同業負債、委外投資等繞開了種種限制,通過各種途徑和通道直接投資,為其他產品和投資者提供杠桿資金等方式以獲得更高收益。不僅定增融資,互聯網金融甚至杠桿分級基金,都獲得了大發展,分級基金規模一度瘋狂擴容。
當金融去杠桿持續推進,受銀行信用無限擴張催生的金融資產繁榮開始消褪,定增市場、杠桿基金概莫能外。2月17日再融資新規發布,縮窄了定增折價的價差空間。而減持新規拉長了投資期限,流動性受限,抬高了資金成本,定增市場套利投資趨動短期將下降,定增套利將難以再得到金融機構配資。而杠桿基金在新規實施之后,已逐步走向邊緣化。從互聯網金融的興亡、杠桿基金的起落到定增資金的沉浮,折射的是金融產品在加杠桿和去杠桿的作用下,從無序繁榮中退潮的過程。
不過,定增市場規模下降,并不意味著定增市場就沒有投資機會。有定增“大戶”透露,他們近期仍在到處看項目,優質項目仍是一票難求。當然,他們參與定增的邏輯發生改變:轉向重視價值本源而非短期套利,更加關注成長性和長期投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