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拐點之后,便是經濟拐點和資產拐點
以上這些人口趨勢的數據對我們有什么啟示?作為在職場打拼的中青年,未來二十年迎接我們的將是一個什么樣的經濟環境,我們又應該怎樣調整自己的財富規劃,為未來做好準備呢?
眾所周知,緊隨人口拐點之后的,便是經濟拐點和資產拐點。由于老年人思想趨于保守,缺乏創新,因此在老齡社會的環境下,產業的創新和經濟增長會更加困難。
據“全球創業檢測”統計,人一生中創業概率最高的年齡是26到40歲,40歲以后,創業概率逐年走低,而65歲以上的人根本沒有任何創業意向和創新能力。
我們總愛談論日本老齡化的情況,認為具有參考價值。的確,發生在中國身上的事情,日本歷史上都發生過。日本的人口增速多年來持續減少,勞動力人口年均減少0.5%,即使勞動生產率上升1.5%,長期的增長也只有1%。這顯然不利于經濟的增長。
中國目前的情況,恐怕不會比日本好太多。
說完了“增量”的方面,來看看“存量”的方面。
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的增加和適齡勞動力人口的減少,會帶來社會保障格局的劇烈變化。
從2010到2020這十年左右時間,中國的“50后”進入了退休期,這一部分人至少有1.76億人,也就是說每年至少增加1700萬退休者。這個數字是中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數量,或者說新增勞動力的兩倍以上。退休者越來越多,勞動力越來越少,勞動者根本無力養活數量越來越多的退休者。
眾所周知,計劃生育政策始于1982年,因而大部分80后和90后都是獨生子女,這群人的總數占人口比例最少。而50后和60后屬于“鼓勵生育”的一代人,因而總人數最多。
這兩撥人之間的年代跨度剛好讓他們成為了具有供養關系的兩代人。換言之,歷史上人數最少的勞動力人群要“接盤”人數最多的退休人群。
可以想見,整個社會的保障系統負擔會有多重。將有越來越多的人不得不選擇購買商業保險和海外金融資產滿足自己的養老需求,自主養老將成為不可逆的趨勢。
老齡化社會到來后,我們該怎樣做投資?
老年人的急劇增加還會帶來消費和投資兩方面的變化。
首先,未來二十年,快消品和耐用消費品的總消費量增速會有所下降,因為大多數人購買耐用消費品的年齡都在25到45歲,而老年人特別鐘愛的奢侈類商品、健康保健品的消費需求會增加。
在這種集體心理需求之下,類似于權健這類的保健騙局未來并不會減少,而是會以不同的形式不斷出現。也可以說,健康和保健類的產業具有長期的投資價值。
此外,由于老年人的風險偏好趨于保守,其金融資產價值遠大于人力資產價值(即勞動力),因此,當社會經濟不再具有“增量”的時候,圍繞著老年人手里的資金“存量”,會有各種文章可做。
在投資方面,穩健的、低風險的投資會更受歡迎,而由于老齡社會對于風險的承受力底,資金不再青睞高風險的投資市場,銀行的利率也會在未來持續上升。
利率的上升對于房地產行業來說顯然不是好消息,加上具有購房“剛需”的年輕人數量驟減,因此除非出現金融政策上的重大調整,否則未來二十年房產的趨勢都不會有太大起色。房地產相關的行業如鋼鐵、水泥、家具、家電等也將受到這個趨勢的影響。
同時,大量的退休老年人還面臨財富傳承的問題。例如,如何將資產實力豐厚的50后和60后的資產傳承給他們的后代——80后和90后,并在這個過程中盡量避免資產因征稅而受損失。這將是未來二十年的朝陽產業。
實際上,當我們逐漸進入一個老年人比例過高、年輕人比例低的社會時,我們也必須意識到這個社會的財富固化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嚴重。上一代人的貧富差距會傳導到下一代,再加上長期資產復利的乘數效應,這種跨代際的財富差距在未來會變得更大,而且難以撼動。
諷刺的是,這個趨勢恰恰會造成一種“我們更富裕了”的錯覺。因為人口總數在減少,而財富的累積仍在增加,因此人均的GDP和財富水平從表面上看依然是在上升的。
但不要被數字迷惑了眼,這種紙面上的“富?!逼鋵嵤谴蟛糠值蛢糁等耸俊氨黄骄焙蟮慕Y果。
所以,現在的年輕人要做好以下的思想準備:如果你家境富裕,你需要思考的是未來如何順利得到你父輩的資產,并且勸說他們盡早將不動產轉變為持有成本較低的資產,以便在繼承時承受較小的損失。但如果你家境貧寒,那么未來你的出路很可能就是為了那些有錢的中老年人提供各種服務,通過投身于“銀發產業”的方法實現個人的財富積累。更多精選資訊關注財經365股票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