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對能源的需求也逐漸增加了。但是能源畢竟是有限的,很多能源需要從別的地方購買才夠用。比如石油,根據數據分析,我國每年需要的石油原油,有將近大半都要依靠從別國進口。再比如天然氣,天然氣更是每家每戶都需要,但是根據去年的資料顯示,我國每年有將近一半的天然氣也是依靠進口。
事實上,在經濟學領域,買賣關系并不是一種非常牢靠的關系。單單撇開賣方的利潤不談,賣方要是拒絕提供貨源,尤其是能源的貨源,所帶來的影響是非常重大的,并且會非常被動。比如2017年冬天的氣荒事件,大部分北方地區的供暖燃料是天然氣,而當時天然氣的存儲量不夠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北方地區的供暖。
而近日,中亞的部分國家又一次故技重施,不是暫停向中方提供天然氣,就是減少了供應量,這一舉動,使得中國的天然氣供應又一次變得緊張,雖然我國能夠自己生產出天然氣,可是畢竟供不應求,很難做到持續并且足夠的天然氣供應。
不過,有過一次教訓,現在我國時刻未雨綢繆,做好了天然氣供應出現問題的應對措施,提前儲存了近2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來應急,使得中國可以暫時度過這一難關。但消耗庫存并不是長久之計,還是要想辦法“開源”。所以我們必須明白中亞國家為什么停止或減少天然氣供應。
原來,中國天然氣的最大的供應商土庫曼斯坦想要“敲詐”中國一筆錢,用天然氣的運輸管道需要維修,資金不足,只能暫時停止對天然氣管道的使用這一借口,想迫使中國提高價格買入天然氣,中國買不買呢?
財經觀點: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些中亞國家看中了目前中國能源的缺乏,想要藉此機會撈一筆。可是他們卻忘記了,他們的天然氣供應管道和設備,全是中國出資幫忙建設起來的。并且中國和他們是合作關系,天然氣管道的建設不僅增加了當地居民的收入,還增加了基礎建設。受了中國這么大的恩惠,如今卻翻臉無情,抬高價格。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國家都是這樣的。俄羅斯在知道中國天然氣能源短缺的時候,沒有趁機賺錢,而是選擇幫中國度過這道難關。就在前不久,中國和俄羅斯一起出資建立的亞馬爾液化氣項目工程已經正式開工。這個工程建設完成后,俄羅斯估計每年能向中國運輸6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讓中國能徹底擺脫天然氣不足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