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概念|清理“三類股東”,持股高的怎么辦?
在明確擬上市企業股權結構不宜過于復雜之后,新三板攜帶三類股東的IPO項目紛紛積極尋找解決辦法。
上周,證監會官方網站接連披露博拉網絡和聚利科技的《招股說明書》,市場發現兩家公司均已解決“三類股東”問題,上會指日可待。
解讀君注意到,兩家公司清理“三類股東”的路徑相似,都是在排隊期間先從新三板摘牌,后由“三類股東”將股份轉讓給相同結構的合伙企業或直接轉讓予自然人。
博拉網絡:股權轉讓 股東權益不變
具體來看,博拉網絡的IPO申請于2016年4月獲受理,當時擁有18名股東,其中2名為契約型基金,分別是“勤晟泓鵬價值證券投資基金”、“聯合基金1號新三板基金”,合計持股比例2.73%。
可惜由于股權結構方面的原因,博拉網絡的審查長久停在“反饋”狀態。2017年9月18日,公司坐不住了,決定從新三板摘牌。
就在摘牌同一天,博拉網絡的股權結構發生變化,兩只契約型基金將所持股份全數轉讓給原股東。同時隱藏操作是,契約型基金對原股東增資,原股東利用增資款進行股權受讓。
這樣一來,博拉網絡實際上的股東權益沒有發生變化,這不僅可以保障兩支契約型基金的投資權益,還可以規避股權結構復雜的問題。
聚利科技:4000萬直接買斷
與博拉網絡相似,對于”三類股東“,聚利科技也在排隊期間進行了清理,不同點在于,聚利科技選擇直接買斷。
IPO申報時,聚利科技攜帶兩名“三類股東”,分別是銀杉科創戰略新興產業基金和銀杏盛鴻新三板基金一期基金,合計持股比例為0.86%,尚不足1%。
但就是這0.86%也讓聚利科技的IPO之路耽擱許久,今年8月24日,公司下定決心從新三板摘牌,并著手解決“三類股東”股份事宜。
9月15日,銀杉基金和銀杏基金分別與聚利科技七名自然人老股東簽署協議,約定將其所持股份全數轉讓給后者,每股作價40元。銀杉基金和銀杏基金于2016年3月通過定增進駐聚利科技,當時二者所花成本均為1000萬元,如今18個月即可套現2000萬元,實現翻倍收益,這筆買賣著實不錯。
是否具有借鑒意義?
為了實現IPO,博拉網絡和聚利科技都選擇主動解決三類股東問題,但這顯然是有一定成本的。尤其是聚利科技這種由原始股東溢價收購的處理方案,若IPO不成可就傻眼了。
不過博拉網絡和聚利科技又是幸運的,“三類股東”的持股比例不算太大(分別為2.73%、0.86%),清理難度有限,股權雖有變動卻不需要重新排隊。那么問題來了,對于同樣攜帶“三類股東”的企業,博拉網絡和聚利科技的做法可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