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切實防范系統性風險,確保今后不再靠暫停來“救市”,唯有堅持“市場導向”原則,并借鑒成熟股市的成功經驗。IPO作為股市的基本功能,暫停無異于“自廢武功”。
新股發行的承受力取決于哪些“市場導向”?
1、新股申購中簽率。新股發行應加快還是放慢?已上市公司與待上市公司、新股中簽者與打新不中者需求和心態完全對立。A股打新中簽率一般都在0.03%到0.05%。從來不存在企業上市申報“斷檔”,或股民申購打新“缺錢”。故極高的打新金額和極低的中簽率,并不能代表新股發行承受力的“市場導向”。
2、審核通過率。今年以來上市后業績變臉的企業占比超過1/5,嚴把審核關顯得十分必要。但審核通過率的高低體現企業申報上市的達標程度和監管層的審核力度,而非體現新股發行的合理節奏和市場承受力。“通過率100%”其實是申報和審核追求的最佳狀態。
3、市凈率和市盈率。市凈率體現每股凈資產與股票市價的比值,市盈率體現股票市價與其每股收益(即稅后利潤)的比值,均客觀反映出市場對每只股票的接收程度。凈資產代表全體股東共同享有的權益,是股東擁有公司財產和公司投資價值最基本的體現。而買股票并非僅僅是認購現有資產,更重要是投資企業的未來。所以股價與盈利能力之間的溢價程度,更代表著投資者對企業發展前景的總體預期。
綜上,市凈率和市盈率,可視作整個A股市場對新股發行承受力的主要指標。市凈率和市盈率越高,證明投資者對股市的預期越好,信心越足,資金越充沛,即市場承受力越強,當然IPO的節奏可以越加快,反之就應該越放慢。
參考成熟股市市凈率和市盈率,合理確定新股發行節奏。
相比美歐等成熟股市,目前A股平均市凈率和市盈率大體高出1/3。單從“兩率”角度看,A股發行節奏可以比美歐等成熟股市快1/3。因為加快IPO的發行節奏,正是壓低“兩率”、抑制泡沫、攤薄風險的有效手段。
美國股市近年來IPO基本保持年均150余家,即每周3至4只新股上市。香港基本與此相當。A股IPO為2015年220只,2016年225只,分別募集資金1500億和1381億(2016年因另增發1.49萬億,共計1.63萬億)。單從IPO數量看,要比美歐等成熟股市快1/3,A股可以年均150÷3+150=200只新股。2016年實際發行225只,IPO發行節奏略超25只。
參考成熟股市退市機制,科學落實IPO規模。
與A股市場被迫9次暫停IPO來“救市”不同,美國股市IPO面臨的主要矛盾是“逆擴容”。1990年代中后期的全球大牛市,將美國上市公司最高推至1997年的8884家。然而僅1995年至2002年間,美國股市總計退市7000多家,年均800多家。其中主動退市約占一半,另一半因無法滿足持續掛牌標準而被迫退市。退市800多家對沖上市150余家,實際年均“逆擴容”600多家。
相比之下,2017年4月5日滬深上市公司共3186家,分別約8.1萬億美元和6.2萬億美元。但A股有史以來僅55只股票退市,27年退市總量僅為美國一年退市量的十五分之一。當然這并不代表A股質量水平遠高于美股。
美國股市連續8年疊創新高,根本性原因之一,就是其IPO注冊制和退市規則均順應“市場導向”。而中國A股尚處于“上市難退市更難”的尷尬階段。
按中國特色逐步完善A股IPO的常態化市場約束機制。
處于“新興加轉軌階段”的A股,還無法馬上擺脫行政審批的核準制和退市制。
在A股市場短短27年歷史中,IPO歷經了7次重大變革。要真正實現IPO常態化,首先需要確定市場各方能基本達成共識的“市場承受力”概念。例如按當前滬深兩市的市凈率和市盈率,分別乘以不同倍數的權重,形成市場承受力基數N,在此基礎上分別構架滬深兩市IPO發行的計算公式。
如果按當前的市凈率和市盈率,確定A股發行節奏可比美歐等成熟股市快1/3。再依據上述基數N和計算公式,假設算得滬深兩市下周IPO募資數據分別為3和-2,則表示滬深兩市可分別擴容3億和-2億。與此同時證監會以100%的通過率核準滬深兩市各4家企業首發,募資額均為21億元。那么下周滬市須相應退市21-3=18億元,深市須相應退市21-(-2)=23億元。而“讓誰退市”這道最燙手、最得罪人的難題,只能交由市場導向實行“末位淘汰制”——排在末位肯定是市場最不歡迎、最迫切需要割舍的股票。當然“末位待退”的排序也應依據股價、市凈率、市盈率等指標,設置自動計算公式并每日公布名單。募資額與退市額不對等,則余額順延至下周清算。
退市企業仍暫居老三板,一旦業績達標可優先“恢復原籍”,當然也需有退市額度加以對沖。(原標題:專家:暫停IPO無異于自廢武功 發行節奏要看“市場承受力”)
推薦閱讀>>>
新三板最新消息 藍海駱駝一鳴驚人,去年實現凈利潤2526.36萬元
新三板最新消息 ST行悅遭遇“黑天鵝事件”報價頁面出現0.01元!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