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過幾年的艱苦努力,MSCI終于接納了A股,這也就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的大門進一步打開。有人樂觀地估計,此舉有望為A股引進大量資金,從而有效地改善投資者結構,并且打破當前頗為被動的存量博弈格局。當然,這些都是有可能實現(xiàn)的事情,并且對中國資本市場而言,也都是十分有益的。所以人們把MSCI接納A股視為一大利好,確實是有道理的。
不過,這里還應該指出的是,MSCI接納A股,其作用并不僅僅局限于引進了資金或者帶來了新的投資者。此舉還有另外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倒逼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其實,這一點在MSCI研究接納A股的過程中,就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來了。大家都知道,MSCI曾經(jīng)前后四次討論是否接納A股的問題,但前三次都否定了。其中的原因包括如A股對外資的進入存在總量限制,以及股票交易中停牌比例過高、時間過長,且還帶有很大的隨意性等等。顯然,這些問題不解決的話,外資確實不會也不愿意大規(guī)模入市。后來,由于推出了滬港通和深港通,加上對停牌制度進行了修訂,才使得問題有所化解,MSCI接納A股也就沒有了障礙。無疑,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是一項有效的倒逼。可以說,由于MSCI因素的出現(xiàn),對于中國資本市場而言,實際上是注入了來自外部的改革動力。
現(xiàn)在,A股已經(jīng)被MSCI接納了,但這并不表明中國資本市場已經(jīng)很完善,完全符合國際標準了。事實上,MSCI接納A股,只是表明A股市場能夠初步與國際市場接軌了,但并不意味著不再存在問題。客觀而言,A股市場與國際接軌才剛剛開始,在海外資金開始不斷進入A股,展開大規(guī)模的操作時,也許還會有新的問題暴露出來。舉個簡單的例子,MSCI接納A股,只是把部分A股(目前是222個)納入到它的新興市場指數(shù)及亞洲市場指數(shù)中,真正購買A股的,則是以這些指數(shù)樣本股為標的的海外基金。而海外基金大都對股票流動性、股息率有較高的要求,同時對信息的及時與完整披露,更有明確的標準。因為在這些基金看來,“買者自負”是可以接受的,但前提在于能夠掌握公司的信息,并且能夠提供從事交易的充分便利,以及作為股東有權利獲得公司足夠的紅利分配。顯然,對照這樣的要求,中國資本市場還是有所不足的,特別是一度很流行的以行政手段抑制流動性來調(diào)控價格的做法,海外基金是無法接受的。這樣,以后很可能就會在這些方面出現(xiàn)碰撞。而按照市場化的原則,結果自然就是對現(xiàn)有交易規(guī)則以及一些約定俗成做法的調(diào)整。這在某種意義上,將會是一種新的改革倒逼。
早些年,中國資本市場引進了QFII制度,一開始的時侯,QFII也是感到水土不服,在交易過程中就出現(xiàn)過很大的不適應,乃至導致摩擦。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看到監(jiān)管部門對資本市場的一些制度進行了改革,其中就包括對外資始終無法理解的股權分置問題進行改革。當然,股改的開展更多還是源于市場本身的需求,但QFII進入以后所形成的倒逼效應,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不過,由于QFII的規(guī)模不大,它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的地位與作用有限,因此它的倒逼改革效果,也不那么明顯。而現(xiàn)在,預期規(guī)模更大,而且受約束條件更少的海外基金,將借助MSCI所提供的資產(chǎn)配置模式,將逐漸進入中國A股,它們對改革的倒逼作用,一定會更大。當這方面的能量得以充分發(fā)揮時,A股的成熟與規(guī)范也就有了新的動力。作為境內(nèi)的投資者,對此理應表示歡迎,并且樂觀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