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個一年幾千塊、保額20萬的保險真合適他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一場疾病你付出的并不只是醫療費用,還包括原本你可以通過工作獲得的工資和獎金。
舉個例子,假設一個年輕人目前的工資是年薪15萬,那么一場大病可能會讓你失去至少3年的工作收入(生病+養病的時間),45萬左右的工資收入,以及大病需要額外支出的醫藥費用等等,而這時,20萬的費用保險賠付對于他來說意義不大。所以,在我們看來買保險需要注意的第一點,就是“保障的額度需要充足”。也就是,為了做好保障,你可以根據自己年薪的3-5倍配置你的保險額度。
第二,也許有人會說,誰不知道要買更高的保障額度呢?但年輕人沒有錢怎么辦?
答案很簡單,在保障額度足夠,每年預算不變的情況下,選擇合適類型的保險產品,比如,對于這樣的年輕人來說,我們建議用一份消費費型的重疾險和意外的保險,先度過青黃不接的年華,待錢包足了,再買能夠終身保障、功能更加豐富的儲蓄型保險。而市場上一份主流的300萬額度的消費型重疾保險,大概只需 300-500元/年。
改變買房思路
這部分人總覺得自己買不起房,永遠在湊首付,但房價又一直在上漲,相應的結果就是首付永遠湊不夠,夢想離自己越來越遠。一直等存夠首付來買房顯然是行不通的。表面上看他們好像處于“隱形貧困人口”的邊界,但如果一直按兵不動,很快就會難以脫離。
比如:小A在某二線城市,日常生活寬裕,但是連個自己的房子都沒有。他的財務狀況是:30萬積蓄,每月租房3000元,結余5000元。在大部分人看來,從首付能力倒推,他可以買一套總價100萬的房子,首付3成,月供3700元。但在這個均價3萬的城市,100萬的房子,幾乎沒什么選擇。
但實際上,如果你從每月還款能力倒推,你就會發現小A的選擇其實很多。首先,我們可以盤一下小A每月的還款能力:租房3000元,月結余5000元,公積金2000元,加起來就是1萬元。
而每月一萬的還款能力,按照4.9%的利息計算,小A可以獲得的貸款在200萬左右,加上小A的自有資金30萬,按照3萬一平的均價,他可以買到一套二室一廳60-70平的小房子。原來買房看的不是你現有的首付金額,而是你的月還款能力。
以上就是有關吳曉波頻道的內容,更多股票資訊請關注財經365官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