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古有庖丁解牛,今有“公準解豬”,但游刃有余的刀法卻已換成了財報注水的魔術。
在距哈爾濱215公里的黑龍江小城海倫,有一家掛牌新三板的生豬屠宰廠,只做殺豬這一件事,年收入規模接近14億元,多年凈利潤均超過1個億。這家屠宰廠只有一條用了十多年的老舊生產線,而從財報粗略估算,其屠宰效率卻能達到每分鐘三頭,功夫可謂“出神入化”。這家公司名叫公準股份。
還有更多數據令人匪夷所思:公準股份憑借單一的業務,卻獲得了遠超雙匯、雨潤等業界前輩的毛利率,三項費用率不到同行的十分之一;公司賬上常年趴著6億元現金,不做理財只拿活期利息,但老板卻連質押貸款都還不上。
據記者遠赴公準股份所在地調查,眼前的景象與年收入十多億元的“大公司”相去甚遠。廠區大門緊鎖,進出者寥寥,“公準”品牌在海倫當地農貿市場的占有率和知名度也都與企業靚麗的財報落差明顯。記者輾轉找到多位公準股份的供貨商與客戶,他們都否認了財報上的業務往來規模,金額差距少則幾倍,多則數十倍。更有供貨商反映,公準股份已拖欠貨款逾百萬,海倫當地的多家供貨商已不愿送貨。然而,在半年報中,公司應付賬款科目記錄的卻是0元。
產值大戶卻遭券商拋棄
買豬-宰豬-賣肉,公準股份所處行業雖不起眼,財報卻一直“亮眼”。公司從2014年掛牌新三板以來,凈利潤連年過億,營收更是在10億規模,且穩定增長,這種體量,對海倫市來說可謂舉足輕重。
以2015年的公開數據為例,公準股份年報顯示:公司當年營業收入11.96億元,凈利潤近1.08億元。而海倫市2015年的地區生產總值為124億元。也就是說,公準股份一家企業就“貢獻”了海倫全市將近十分之一的產值。
盡管“富甲一方”,但公準股份在資本市場的處境卻不怎么好。多家做市商相繼離去,公司股票只得變回協議轉讓;財報審計關難過,2016年年報拖了一個多月才勉強披露;監管部門介入,證監會已于今年10月對公司及其控制人和多名董監高正式立案調查。
今年4月10日,主辦券商華安證券提示風險,稱公準股份原審計機構不再對公司進行審計,新的會計師事務所尚未聘請,公司可能無法按時披露年報,且現場核查發現公準股份經營存在不確定性。4月11日,公準股份放量暴跌52%。至4月28日停牌前,公司股價僅有1.4元/股,市值僅剩3.25億元,較歷史最高點掉落88%。必須一提的是,近期該公司股價又被數萬資金用協議轉讓方式尾盤拉升,使得市值虛增到69億元,但投資者其實還是無法出逃。
眼看著6月底再無法披露年報就將面臨摘牌風險,公準股份終于在6月22日發出了這份年報:2016年,公司實現收入13.9億元,同比增長16.5%;凈利潤1.1億元,同比增長6.6%;年底貨幣資金6.68億元,超過絕大部分新三板公司的年收入,僅在手現金就是當時公司市值的兩倍。
雖然業績穩定增長,“嗅覺靈敏”的做市商卻相繼離去。公準股份最多時擁有七家做市商,包括東興證券、山西證券、中銀國際、上海證券、華安證券、華融證券、浙商證券。近兩年間,東興證券、浙商證券、山西證券、中銀國際等紛紛退出。今年10月底,公司因做市商已少于兩家,不得不由“做市轉讓”變回“協議轉讓”。
一個產值大戶,為何被做市商和審計所接連拋棄?
財報數據“太好”疑點叢生
細看公準股份的財報,與行業相關公司比較就會發現一些指標令人匪夷所思。
首先是毛利率,公準股份的毛利率堪稱屠宰界“賺錢能手”。2016年,行業老大雙匯發展的屠宰業務毛利率為5.48%,雨潤食品的毛利率是4.24%,順鑫農業的屠宰毛利率為2.99%,與公準體量相近的得利斯的冷卻肉及冷凍肉業務毛利率2.23%。從整個行業看,單一的屠宰業務的毛利很薄,且呈現明顯的規模經濟。而公準股份的冷鮮肉及冷凍肉業務的規模略大于得利斯,遠小于雙匯發展和雨潤食品,竟能夠實現8.19%的毛利率,可謂商業奇才。
再看三費(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公司同樣“技高一籌”。公準股份2014年的三項費用率為0.62%,2015年降為0.3%,2016年僅為0.22%。而上市公司同行中,得利斯的三項費用率穩定在11%以上,雙匯發展穩定在6.6%以上,新五豐則在6%以上。
另一個反映賺錢能力的指標是固定資產周轉率,是指每單位固定資產能獲得幾倍的銷售收入。2016年,得利斯的固定資產周轉率是1.79,雙匯食品是4.44,雨潤食品是1.23,新五豐是2.91,而公準股份達到了驚人的37.82。
會賺錢、還很省錢,這是公準股份財報給人的一大印象。2014年至2016年,公準股份的貨幣資金分別為4.28億元、6.61億元、6.68億元。然而,公司2014年至2016年沒有任何理財收入,只有利息收入,三年分別為96萬元、159萬元、213萬元,年利率約為0.3%。對此異常情況,公司也承認,他們拿著大筆的現金,卻只在銀行存了活期。
單看賬面數據,公準股份應該是一家極有錢的公司,但其老板卻連股權質押貸款都還不上。
2016年8月,公準股份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韓義文向北京恒泰普惠信息服務有限公司質押股票4211.81萬股,占總股本的18.13%,質押借款6000萬元。今年4月26日,由于公司股價低于補倉價2.27元/股,韓義文配偶晁燁(也是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又增加質押990.84萬股,占公司總股本4.27%,兩人合計質押股權22.40%。該筆借款到期日為8月15日,但是截至10月17日,借款尚未還清。
異常的財報也引起了監管層關注。全國股轉系統對公準股份2016年年報下發了問詢函,公司在回復中進一步透露了其日均屠宰量、豬肉平均售價、月度貨幣資金等數字。由此,更多的矛盾點在記者的調查中展現了出來。
結合公司披露信息及公開數據,記者算了一筆賬:2016年公準股份豬肉的平均銷售價格為20.65元/公斤,生豬出欄體重平均為110公斤,出肉率70%。由此估算,公準股份2016年冷鮮肉及冷凍肉業務收入13.8億元,如果這些豬都是公司自宰的,則意味著一年要屠宰約87萬頭豬,就算公司333名員工全年無休,每天工作12個小時計算,也需要每分鐘宰殺3.3頭豬。
“目前國內先進的全自動屠宰生產線可以達到這個速度。”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但是公準股份2014年的轉讓說明書中披露,公司僅有一條購于2005年的屠宰生產線,成新率僅24%,2014年的賬面凈值為17.3萬元;此后的年報中,公司并未披露購置過新的機械設備。“一條老舊的生產線,意味著其余都要靠手工屠宰,如何能做到這個速度?”上述人士質疑。
對此,記者致電韓義文問詢,對方表示:“一切以公告為準,個人不接受電話采訪。”隨即掛斷了電話。
調研過公準股份的一位券商也表示,其參觀公司時,只看到一條生產線,盡管該生產線屠宰速度很快,但顯然是支撐不起該公司十多億的收入的。
供貨8000萬還是200萬?
由于公司的主要供應商和客戶都是自然人,查找公開資料幾乎無跡可尋;另一方面,由于屠宰行業免征企業所得稅,從稅務口徑核查公司收入也存在困難。但多種跡象表明,公準股份的財報真實性需要打上大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