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壓力上升
新三板企業正在面對越發嚴格的監管環境,也促使新三板掛牌數量縮水的一大要因。新近發生的是,因為沒能及時披露年報,25家企業被勒令“終止掛牌“。
根據股轉業務規則,每年8月底是當年半年報披露的截止日,如果在接下來兩個月仍未披露半年報,將面臨強制摘牌。
全國股轉系統發布11月1日發布公告稱,包括正和生態、絲普蘭、德馬科技、金航股份、華夏未來、元道通信、鼎潤投資、潔利康、信力康、今朝時代等在內的25家公司將被終止掛牌。
股轉系統對此表示,對于10月31日前已向股轉中心提交終止掛牌申請的公司,股轉系統將繼續履行主動終止掛牌的審查程序,并將在完成審查后發布終止掛牌公告。對于涉嫌存在違規及其他待核實事項的公司,將在相關事項處理完畢后,啟動終止掛牌程序。
對于除上述兩種情形外的8家公司,股轉系統決定自2017年11月1日起終止其股票掛牌。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被終止掛牌的25家企業中不乏經營情況良好者,部分企業還曾在新三板成功融資。
又一批私募面臨摘牌風險
因為監管升級,11月10日又將成為一批掛牌私募機構摘牌的最后期限。
早在2016年5月27日,股轉系統發布《關于金融類企業掛牌融資有關事項的通知》,對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追加如“管理費收入與業績報酬之和須占收入來源的80%以上”、 “創業投資類私募機構最近三年年均實繳資產管理規模在20億元以上,私募股權類私募機構最近三年年均實繳資產管理規模在50億元以上”等8條掛牌條件并實施差異化信息披露及監管要求,要求掛牌私募進行整改且規定整改期為一年。
今年10月27日,股轉系統下發《關于掛牌私募機構自查整改相關問題的通知》,明確了整改范圍、統計口徑,并且下達最后通牒:掛牌私募機構應當在2017年11月10日前向全國股轉公司提交自查整改報告,在規定期限內未提交、整改沒通過的掛牌私募都要被強行摘牌。
這不僅意味著一批不能達標的私募機構不得不撤出新三板市場,也意味著今后私募掛牌新三板的標準條件上升。
業界觀察人士普遍認為,部分掛牌私募將因無法達標而摘牌,同時不排除部分掛牌私募將對留在自身留在新三板的前景悲觀,從而主動選擇終止掛牌。
以上就是新三板最新消息,更多內容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頻道。(原標題:監管壓力上升 新三板企業大量主動摘牌數量日趨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