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兩家新三板公司之間持續大半年的“對賭紛爭”終于宣告結束。
對賭失敗的愛普醫療實控人無奈以超過4100萬元的代價,回購天松醫療投入2900萬元獲得的自家43.35%股份。
不足一年的蜜月期
2015年3月,在籌備掛牌新三板的愛普醫療(833469)進行了一次增資,將公司注冊資本從1000萬元增加到1890萬元。
天松醫療(430588)以2900萬元的代價,獲得了增資后的愛普醫療43.35%的股份,成為愛普醫療的第二大股東。
天松醫療算是愛普醫療的同行,都是做醫療器械的。
區別是天松醫療主要做外科內窺鏡微創醫療器械和婦科內窺鏡微創醫療器械等;愛普醫療則主要生產經營醫用醫用縫合針、帶線縫合針、非吸收性外科縫線及可吸收性外科縫線等醫療產品。
一直以來,國內醫用縫合針線主要由國外品牌占有,國內企業市場占有率不高。也因此,國內政策非常鼓勵和支持相關企業的發展,國內品牌替代國外品牌有很大的想象空間,所以天松醫療比較看好愛普醫療的發展。
從數值上看,接受投資的時候,愛普醫療的業績對賭承諾并不高:2015年-2019年分別是625萬元、781萬元、937萬元、1078萬元和1240萬元。
根據公開轉讓說明書,2013年和2014年愛普醫療扣非后凈利潤分別是192萬元和387萬元。
這么看愛普醫療完成2015年的業績承諾,難度其實不算太大。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2015年年報出來后,愛普醫療營業收入1575萬元,同比下滑2%;扣非后凈利潤14萬元。
對于虧損的原因,愛普醫療的解釋是營銷模式發生變化,開始“經銷為主,直銷為輔”的營銷模式,重點培養經銷商進行銷售,而對經銷商的價格比直銷低40%,所以造成了銷量增加、成本增加,但是收入和凈利潤沒有增加。
不知道是天松醫療不認可愛普醫療的發展方式,還是后悔了投資,于是以盈利承諾沒達到為由,要求愛普醫療實際控制人支付補償款。
一場以對賭失敗為由頭的訴訟就此開戰。
4100萬回購2900萬投資
2016年11月15日,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受理了天松醫療對愛普醫療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包昌福的起訴。
天松醫療根據對賭約定的計算方式,要求包昌福支付補償款2900萬元,并自2016年4月9日至判決生效時止,按照同期銀行貸款利率支付資金占用費。
一年業績對賭失敗的補償就2900萬元……真按照這個補償了,愛普醫療實控人可麻煩了。
2017年2月28日,雙方訴訟代理人進行了訴訟和答辯,考慮到案件實際情況,雙方先行庭外協調。
協調的結果是,愛普醫療實際控制人或其指定的第三方機構或個人,回購天松醫療持有的愛普醫療全部股份,合計819.4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43.35%。
雙方約定:轉讓總價款按照約定“轉讓總價+按規定計算的利息”,最后確定的轉讓總價4100萬元加上利息。
而實際上,目前愛普醫療的實際控制人已經在回購天松醫療股權了。2017年8月16日天松醫療公告,已向愛普醫療實控人按照5.01元/股的價格,轉讓了273.1萬股。
投資2900萬元,一年后變成超過4100萬元,天松醫療這次投資,收益率也算相當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