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變更,或有一線生機
雖然公司第一次變更主營業務的結果并不美妙,但是在走向兒童教育服務行業的前路不通,又沒有可以回歸金銀花種植營銷的后路可退的情況下,基于公司原有經營中醫藥的經驗,整合可茲利用的中醫資源,發展中醫藥新業務,成為公司存續的唯一法門。
在廖峰急流勇退的同時,2017年1月3日,屈慶波通過協議轉讓,受讓了63萬股公司股份,占總股本的10%。通過與原有股東沈曉洲、吳春暉簽署《一致行動人協議》,形成一致行動關系,三人合計持有公司股權占比達到50.19%,共同成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2017年1月4日,隨著跟隨廖峰入駐的董事們集體辭職,公司董事會再度洗牌。1月12日,公司公告改選董事,屈、沈、吳三位實控人進入董事會。1月25日,在廖峰辭職后接棒董事長的馮雅莉讓賢,屈慶波最終成為公司的董事長。
到2017年4月6日為止,在一系列董、監、高的變動重組之后,公司再度公告變更公司名稱、經營范圍并且修訂了公司章程。公司名稱由第一次變更后的“稚真教育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再度變更為“郭氏博信中醫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通過與山西著名中醫郭博信先生合作,未來將以郭先生辨證施治的思想創辦中醫專科診所,并且以其研發的傳統中醫藥品種的開發作為公司的重要發展方向。從而進一步確認了發展傳統中醫藥事業作為公司未來的主營業務。7月4日,股轉系統正式進行了公司名稱和證券簡稱的變更,公司的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
2017年上半年,博信中醫作為一家僅有10名員工的小公司,在經歷了長達四個多月的人事變動之后,經營業績很難不受影響。反復“借殼”帶來的負面影響,依然需要更多時間去消化。
從具體經營業績來看,相對于同樣處于低谷的2016年中期,2017年中期在營業收入上出現了低基數條件下的大幅反彈,同比增長達到2,254.49%;凈利潤虧損雖然進一步放大,但是虧損同比增速從2016年中期的-718.96%,下降為-174.56%,相對有所改善;在毛利率水平方面也有所回升,達到了69.70%。博信中醫經營業績的見底企穩開始出現一絲曙光。
可是從2014年中期開始,公司已經連續有兩份年報和四份中報出現虧損,其盈利能力、成長性、償債能力與經營性現金流的多數主要財務指標都依然處于下滑的趨勢中。西南證券提示持續經營風險的公告,依然在為投資者敲響警鐘。
以上就是新三板最新消息,更多內容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頻道。(原標題:博信中醫兩度“借殼”仍舊回天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