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大漢三通在全國范圍內新注冊成立了15家省級子公司,今年上半年全面鋪開建設,從而引發了銷售、管理費用項目中,職工薪酬、業務招待、房屋租賃和物業管理等子項目費用的大幅上漲。為了支持上述實體子公司擴張業務,大漢三通更需要大量增加銀行貸款。公司在2月28日發布的公告中預計,年內需要向商業銀行申請綜合授信達到3億元,相對2016年度4400萬元的授信水平,上漲了6.82倍。疊加上其他的大漢三通母公司和各子公司的貸款項目,合并帶來1,292.24%的利息費用上漲,也就變得可以理解。
到底是勇于開拓、進行積極的市場布局,還是虛言掩飾公司經營上的失策,對于新三板的投資者而言,公司高層在資本市場上的一舉一動尤為值得重視。在財務數據已經開始惡化的背景下,如果公司高層人士一如既往地減持,甚至加速減持,那么財務報告上再偉大的布局論述,再漂亮的數據修飾,也無法掩蓋其套現離場的鬼蜮伎倆;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公司高層能夠在公司股價相對較低的階段,以真金白銀積極入市增持,那么在提升市場信心方面,要比在財務報告上唱高調有效得多,因為事實勝于雄辯!
著手推升股價,意在資本運作?
另外有觀點認為,公司高層人士此時出手增持,維持市值的穩定,或許是在為公司IPO和并購等資本運作方面做準備。
從IPO的角度來看,雖然新三板掛牌公司的市值穩定,一定程度上可以為過會加分,但是它并非一家公司首次公開發行過程中必備的指標,甚至是可有可無。因此在公司2017年中報的財務數據已經開始惡化的情況下,試圖通過拉市值而推動IPO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另外,即使公司高層有意通過在二級市場上增持來降低股權分散度,控制股東人數不到200人,以便回避未來申報IPO時可能遭遇的關于“股東人數”的監管門檻,可是這樣的增持操作也不應該通過公告的形式廣而告之。因為在做市轉讓的背景下,一旦公告公司高層大手筆增持公司股票,各類投資者(包括“三類股東”)將會蜂擁而入,這就與公司高層的既定目標南轅北轍了。
再從并購的角度來看,穩定公司的市值不失為是在并購談判中獲取收購溢價的一個好辦法。但是同樣地,在公司做市轉讓的條件下,公告增持所引來的各類“新進股東”,又會為潛在的并購談判帶來新的壓力。特別是后期如果股價繼續下跌,甚至是大幅殺跌,從而套牢了大量“新進股東”的情況下。由此可見,本次大漢三通以公告方式宣布公司高層的增持計劃,核心依然在于推動公司股價的見底回升,保持市值的相對穩定。而潛在的資本運作,并非現在的當務之急
以上就是新三板最新消息,更多內容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頻道。(原標題:股價下跌怎么辦? 高管發力增持吹響護盤“集結號”)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