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最新消息 “雙創債”打破發債融資固有印象 累計發行規模近16億元
截至8月9日,證監會發布《關于開展創新創業公司債券試點的指導意見》已有一個多月。在創新創業公司債券試點示范作用下,“只有國企以及上市公司發債融資”這一認識正在被打破,新三板創新層企業日漸成為“雙創債”發行主力。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自去年2016年3月份首批“雙創債”發行以來,截至目前,已有12家企業成功發行“雙創債”,發行規模合計15.88億元。其中,10家發行人為新三板掛牌企業。
“雙創債”始于2016年3月份,當時首批“雙創債”在上交所發行,同年6月份證監會成立了“雙創債”專項小組,統籌推動“雙創債”試點發展。今年7月4日,中國證監會公布了《中國證監會關于開展創新創業公司債券試點的指導意見》。
“證監會推動‘雙創債’試點,意在切實支持創新創業企業融資,優化中小企業資本形成機制。”一位券商研究所負責人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雙創債”的審核效率更高、轉股條件更靈活,能夠滿足部分特定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對鼓勵企業創新及扶植小微高新技術企業具有極佳的正向示范效應。
“雙創債”
打破發債融資固有印象
證監會規定,“雙創債”的發行主體包括創新創業公司以及公司制創業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機構,政策重點支持注冊或經營地在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等創新創業資源聚集區域內的公司和已經納入新三板創新層的掛牌公司。
目前,“雙創債”的發行主體以民營企業為主,其中新三板創新層民企7家,新三板基礎層民企3家,非上市地方國企和上市民企各1家;同時,“雙創債”發行主體普遍規模比較小,除天圖投資、圣泉集團以外,其他發行主體基本上凈資產規模都集中在5億元左右。從盈利能力上來看,多數“雙創債”發行人表現尚可,凈利潤對當期債券利息的覆蓋程度較高。總體來看,“雙創債”發行人普遍規模較小,信用資質較弱,但盈利能力尚可。
“雙創債”累計發行規模近16億元
新三板企業成主力
分析人士表示,“雙創債”對鼓勵企業創新及扶植小微高新技術企業具有極佳的正向示范效應
“受到雙創債成功發行案例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企業對通過債券市場進行融資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自身對運用債券融資工具募集資金的信心。”8月9日,鵬元評級研發部資深研究員袁荃荃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此之前,很多企業都認為發債融資是央企、國企、大型上市公司的專屬權利,但現在終于開始淡化這種固有印象。可以說,“雙創債”最大的示范效應就是幫助很多企業打破固有印象,讓企業敢于并著手嘗試用“雙創債”融資。
據袁荃荃透露,目前,不少企業正嘗試接觸承銷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評估自身發行“雙創債”實現融資的可能性。此前的成功案例也為后續發行主體提供了參考經驗,比如發行規模、債券期限、采用何種增信方式等。
新三板創新層企業
成發行主力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雙創債”發行人主要是新三板企業,目前已有10家企業完成發行,其中7家是創新層企業,3家是基礎層企業。并且存量新三板企業“雙創債”以私募發行為主;債券期限相對較短,多數集中在1年至3年,超過3年的基本都附加投資者回售選擇權;單只債券發行規模較小,很多都低于3000萬元。
“ 雙創債 豐富了新三板創新創業企業的融資渠道,提高了債券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與水平,積極主動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上述券商研究所負責人表示,由于“雙創債”仍處試點階段,與新三板市場2015年1219億元、2016年1398億元的融資規模相比發行規模尚小,但隨著發行及配套機制的成熟,將對特定企業的融資提供極大便利。
據上述券商研究所負責人統計,目前已有9家新三板企業公布初步發行預案,已獲核準的“雙創債”發行規模達19.78億元。
袁荃荃表示,從發行主體來看,根據目前發行及預案情況,預計未來新三板創新層企業將成為“雙創債”的發行主力。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能有效解決增信問題,未來“雙創債”的發行主力或將是資本實力較強的創投機構;而從事實業的新三板掛牌企業可能會因增信問題而被絆住發債之路。
袁荃荃建議改革“雙創債”的制度框架,不僅要兼顧適用性,還要考慮信用風險的防范,具體可以從嚴格規范“雙創”資質認定程序、發行文件強制性要求設置債權人利益保障條款、鼓勵采用債券產品分層等增信手段,同時還可以適度放開非公開發行“雙創債”的二級市場投資者數量限制等方面著手
以上就是新三板最新消息,更多內容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頻道。(原標題:“雙創債”累計發行規模近16億 新三板企業成主力)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