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家新三板公司IPO被否。日前,擬登陸創業板上市的安徽泰達新材料有限公司首發申請最終未獲得通過,這也成了繼愛威科技后,今年第二家IPO被否的新三板企業。
不過,泰達新材與此前IPO被否的愛威科技又有所不同,愛威科技此前采取的是協議轉讓的交易方式,而泰達新材在2016年2月16日將協議轉讓變更為做市轉讓,也就是說,泰達新材成為了今年新三板首家IPO被否的做市企業。
有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越來越多的新三板公司把目光轉向了A股市場,源于新三板流動性差等問題。這些公司有融資和財富效應的需求,但是證監會的審核門檻較高,想要轉板成功有一定的難度。
公開資料顯示,泰達新材是一家專業從事重芳烴氧化系列產品研究、開發、制造、銷售和進出口貿易的企業。早在2014年1月24日便在新三板掛牌。掛牌兩年后,泰達新材開始接受東海證券的輔導,同年9月30,泰達新材的轉板申請獲證監會受理。今年6月9日,預披露更新并獲安排于7月31日上會。
從轉板獲申請到上會,僅僅花了304天。據了解,2017年創業板平均排隊時間為1.4年,泰達新材的304天的排隊時間遠遠快于平均排隊時間。
宣布轉板的泰達新材逐漸受到青睞。2016年8月15日,泰達新材召開股東大會審議了關于在創業板上市的相關議案,公布轉板后的一個月,泰達新材的股價從6.44元一路飆升至19.10元,翻了3倍。截至2016年9月13日停牌時,泰達新材已有了171位股東。除去掛牌時的9名原始股東,泰達新材在新三板上共引入了162名新股東。
不過,在7月31日,在創業板發審委2017年第62次會議上,發審委對泰達新材在營業收入下降、高管薪酬偏低、公司產銷以及占有率異常等多個問題上提出了詢問。
創業板發審會要求泰達新材進一步說明,2016年在主營業務收入下降的情況下扣非凈利潤并未同步下降的原因,管理費用絕對額及管理費用率逐年下降的原因。
記者發現,泰達新材近幾年一直呈現營業收入下滑、凈利潤增長的趨勢。泰達新材2014年至2016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70億元、2.06億元、1.75億元。凈利潤同期分別實現凈利潤1955萬元、2849萬元和3482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分別為1761萬元、2686萬元和2689萬元。有業內人士指出,泰達新材IPO被否可能與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持續不足3000萬元有關。
不僅如此,泰達新材2017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凈利潤變動不同步的趨勢。2017年7月26日,泰達新材披露的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泰達新材2017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7824萬元,較去年同期下降27%;實現凈利潤1722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扣非后凈利潤為1552萬元,同比增長11%;毛利率則較去年同期小幅增加3.83%。
除了營收與凈利潤變動不同步,業界也對泰達新材的高管薪酬提出了質疑。記者發現,在招股書中,泰達新材的高管薪酬都相對較低。其中,副董事長、總經理柯伯留薪酬最高也只有7.62萬,平均下來每月只有6350元。董事長柯伯成的年薪為6.42萬元、董秘兼財務總監張五星年薪為6.23萬元。而最低的是監事洪立策,年薪只有4.23萬,月平均薪酬3525元。
證監會發審委對于泰達新材核心高管年薪如此低的現象提出了質疑。發審委稱,公司發行人董監高中年薪最高的為總經理的7.62萬元,請發行人代表將高管薪酬和同行業可比公司進行分析比較說明是否存在刻意壓低薪酬增加業績的情形,發行人的薪酬水平能否保持高管和員工的穩定。
早前,證監會發言人就曾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進一步強化發行監管,嚴格審核,在嚴防企業造假的同時,嚴密關注企業通過短期縮減人員、降低工資、減少費用、放寬信用政策促進銷售等方式粉飾業績的情況。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