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股票、債券市場不斷擴容,監管層不斷促進融資便利化,擴大了直接融資規模,降低了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自去年第四季度以來,A股市場新股發行節奏保持常態化,并且新股質量不斷提高;而公司債券自2015年以來也實現從加速擴容轉向結構優化,提高了對實體經濟融資的針對性。
根據投中信息旗下金融數據產品CVSource統計,今年上半年共計246家中企在A股市場完成IPO,環比上升48.19%,達到自2014年以來的最高值;募資規模1254.11億元,環比上升3.28%,同比增長3.42倍。
投中研究院助理分析師王慧穎稱,整體來看,上半年A股市場新股發行全線提速,“去庫存”步伐加快;然而相比發行數量增速來看,A股募資規模僅出現微幅增長,可見監管部門在提速發行的同時重點控制單筆IPO的募資規模,以實現穩定市場的階段目標。
自新一輪IPO實現常態化以來,證監會加大整頓資本市場秩序力度,繼續保持“零容忍”態度,嚴厲打擊欺詐發行。近日,證監會重申將繼續按照依法監管、全面監管、從嚴監管的工作要求,嚴把上市公司入口關,堅持問題導向,完善IPO現場檢查等工作機制,依法嚴格審核、嚴格監管,督促發行人和中介機構歸位盡責,防止企業“帶病上市”。
監管層不僅保持了A股新股發行的常態化,同時鼓勵支持符合條件的內地企業根據國家發展戰略及自身發展需要到香港資本市場直接融資。
統計顯示,2015年、2016年,經證監會審核的赴港上市H股企業IPO融資額分別占香港市場當年IPO融資總額的約80%和65%,助推香港成為全球最大IPO市場。截至2017年5月底,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共1019家(含直接上市的H股公司247家、間接上市的“大紅籌”公司158家、“小紅籌”公司614家),占香港上市公司總數的50.3%。
在證監會主管的公司債市場,自2015年1月份證監會發布《公司債券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在2015年至2016年年初,公司債發行規模實現快速擴容,更多上市公司以及非上市企業獲得通過交易所發行公司債的機會。
而自2016年第二季度以來,證監會不斷提高公司債對實體企業融資支持的有效性,融資主體實現結構優化。據鵬元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統計,今年上半年,交易所共發行公司債券1268只,募集資金規模為9213.43億元。從債券類型看,僅有可交換債和證券公司債的發行數量和發行規模均表現為增長趨勢,其中以可交換債增幅最大,其發行數量同比增長141.7%,發行規模同比增長237.7%。另外,證監會主管ABS(資產證券化)的發行規模保持了高增速,增長了92.4%。
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今年上半年,證監會不斷改革或優化政策,支持發行綠色債、雙創債、PPP項目資產證券化等創新品種。為鼓勵發展交易所市場創新債券品種,證監會陸續發文推動綠色公司債券及資產證券化產品、創新創業公司債券。3月份,證監會發布《關于支持綠色債券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證監會系統單位將建立審核綠色通道,對綠色公司債券發行適用“即報即審”政策;4月份,證監會就《關于開展創新創業公司債券試點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并于7月7日發布。
據統計,去年3月份試點以來,已有30多家創新創業企業涉水雙創債,雙創債由于融資程序便捷、期限較長、融資規模較大,并且不需要抵押品,因此一推出就受到輕資產的雙創企業的歡迎。今年7月7日,證監會在私募基金監管問答中明確了創投基金能夠享受最新財政部稅收優惠試點的條件,創投基金投資額高達70%可以抵扣應納稅所得額。證監會設置了創投基金應該實繳資本不低于3000萬元、存續期限不短于7年等門檻。
目前我國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在擴大融資主體覆蓋面,提高直接融資規模的同時,監管層也在不斷優化制度和機制,融資結構和有效性得到大幅提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的有效性。(原標題:內地企業赴港上市 助推香港成為全球最大IPO市場)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