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證監會發審委公告顯示,新三板掛牌企業銀都股份(832772)和世紀天鴻(833456)分別即將于本月25、26日上會。公開資料顯示,銀都股份于2016年6月提交招股說明書,而世紀天鴻于2016年7月提交招股說明書,進入IPO排隊。也就是說,這兩家新三板企業從申報IPO到過會,時間線不過一年多。
與之相對,已排隊一年零八個月的海容冷鏈(830822)此刻或許就像“畫個圈圈詛咒”了。作為第一批擬IPO的新三板企業,該公司早在2015年11月就提交了招股說明書并獲得上市受理。
可以說,海容冷鏈引發了新三板企業向更高一層資本市場進發的熱情。然而,這家沖在最前面的掛牌公司,路走得卻最坎坷。提交申報稿以來,公司仿佛受到了發審委的“冷處理”,在IPO審核的排名中一再延后,直到2017年年初才收到反饋意見。
今年7月10日,海容冷鏈臨時股東大會同意延長IPO決議的有效期,并延長公司董事會辦理IPO相關事項的有效期。
不幸的是,隨著時間拉長,一批又一批的“后來者”成功登陸A股,海容冷鏈也因IPO進度的問題更受關注了。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公司名稱,最多的文章就是與其IPO有關,而離不開的另一個關鍵詞就是“三類股東”。
“三類股東”具體是指資產管理計劃、契約型基金和信托計劃。這三類金融產品并沒有法人主體地位,只能以管理人名義進行工商登記。在審核體系中,會被視為代持行為。
海容冷鏈的2016年年報顯示,公司的“三類股東”中國壽安保基金-銀河證券-國壽安保-國保新三板2號資產管理計劃持有公司138.5萬股,占總股本的2.31%。
長期以來,擬IPO公司有被要求清退“三類股東”的不成文規定。因為這三類金融產品背后有許多股東,容易滋生股份代持、關聯方隱藏持股、規避限售、短線交易甚至利益輸送等問題。另外,金融產品的投資決策、收益分配機制未經有效披露,容易引起糾紛,不符合IPO對股權結構清晰的要求。
去年開始,“三類股東”問題就已經受到市場廣泛關注。在今年的新三板定增市場中,“三類股東”出現頻率明顯減少。根據研究機構統計,2017年以來,“三類股東”共通過定增投資掛牌公司178次,累計總規模達32.26億元,兩項數據較去年同期分別縮水80.02%、64.43%。
此前媒體獲悉,證監會通過一份落款于7月3日對人大建議的答復函,首次對“三類股東”問題進行回應,稱正在積極研究“三類股東”作為擬上市企業股東的適當性問題,這一表態引發市場關注。可以看到的是,監管層正在積極解決相關問題。
根據7月21日證監會發行監管部關于IPO企業的審核狀態情況表,銀都股份排在上交所上市排隊企業的第59名,而海容冷鏈排在第71名,是排在銀都股份之后的第一家新三板企業。或許,海容冷鏈在近期終于可以獲得上會的機會。(原標題:新三板轉板“釘子戶”:海容冷鏈為何遲遲不能IPO)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