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在賀信中表示,創業孵化是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協同創新的重要手段。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1987年中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在武漢東湖成立,到今年適逢三十周年。30年來,中國科技創業孵化走過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政策設計到模式創新的不平凡歷程,取得了矚目的發展成就。
近日,投融界記者采訪了“遼寧平民創業孵化器”項目的負責人張寶慶。作為一名與共和國同齡的創業者,他希望通過這個孵化器項目為國家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轟轟烈烈的時代,做轟轟烈烈的事業
包括沈陽在內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有“共和國的長子”之稱。在那個工業建設如火如荼的時代,張寶慶也不落人后地經營著一家頗具規模的閥門制造廠。
后來因為社會的進步,這種閥門在全國都停產了,張寶慶的工廠因為產品單一沒辦法轉向也停了。張寶慶真切地感受到,東北工業制造的輝煌時代過去了,而自己似乎也到了收官養老的時候。
在十八大閉幕之際,習主席的宣言再次強調了“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一直關注時事政治的張寶慶被這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覺得我還得干,還沒到養老的時候,應該繼續發揮余熱,于是產生了創業的沖動。”
張寶慶告訴投融界,“李克強總理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外行人看可能只是個口號,但是我是發自內心擁護的。并且我認為,干就要干一個轟轟烈烈,因為我們有幸遇上了轟轟烈烈的時代,就一定要做轟轟烈烈的事業。”
打破同質競爭僵局,用服務塑造品牌
近年來,孵化器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截至目前,沈陽已建成市級以上眾創空間、科技孵化器72個,孵化企業2000余家,今年1-4月份,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4.2萬戶,同比增長41.2%。如何在激烈的同類競爭中脫穎而出,是張寶慶一開始就在思考的問題。
據投融界了解,張寶慶計劃利用已有的10000平方米廠區和2000多平米廠房,改建成孵化器雛形“啟夢工場”,準備重點為高科技企業提供創業孵化園、科技產業園、生產工業園等全產業鏈的系統服務。“科技型企業低污染、高附加值,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尤其是老工業區由傳統裝備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轉型升級,邁入工業3.0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所以是我們重點關注的對象。”
除了孵化器“標配”的工商注冊、培訓輔導、投資融資等基礎服務外,張寶慶的孵化園還將為創業者提供細致、全方位的生活服務。包括為先期創業者提供免費的設施服務,建立“創客食堂”,為創業者提供優質價廉的餐飲服務,還為確實有困難、生活不能維系的創業者提供免費的伙食和補貼,以及興辦三產創收,以資反哺創業者。建立創客農場、創客省親苑集中公益性就業崗位,為創業者親屬提供伴創服務等等。
張寶慶認為,企業是有“企業語言”和“企業思維”的,“盡管他不說,你也要看懂他。我們將通過組建社團、深入創業者內部等方法,了解企業的思維和訴求,進而研究潛在的動態,為創業者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幫助他們成為成功的企業家。”張寶慶的商業倫理觀是為國家孵化高端人才,為地區及遼寧老工業區振興培育科技型企業,為創業者家長當好合格保姆,為自身發展營造良好的基礎條件。
效法愚公,打造遼寧的“深圳+硅谷”
張寶慶強調,盡管自己不是抱著賺錢的目的做孵化器,但也絕不是在做慈善。關于項目孵化器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他都已經做了深入的思考。
“首先,入駐企業的股份就是一筆很可觀的資產;另外,我們還將采取創業孵化和農村住房改建相結合、創業孵化和科技地產相結合、創業孵化和新型農村城鎮化建設相結合,以及創業孵化科技園建設和創建科技文化衛星城相結合的創新模式來豐富孵化器的盈利來源。”
張寶慶的創業目標,就是從這一個小小的孵化器開始,用自己以及子孫后代的努力,在沈陽建立起一座創業城市。“這座城市理想的模型是深圳與硅谷的結合體,既有深圳的創新,又有硅谷的科技。”
張寶慶表示,“我認為做孵化器就是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我也樂意用我僅存的余熱,帶領年輕人共同創業,為社會做更多的貢獻。未來,當這樣一座創業城真正建立起來,衍生、帶動的產業將為地方、國家以及創業者和投資人帶來豐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