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讓優秀企業“脫穎而出”
提及新三板,熊鋼的第一個回答是:“在我看來它回到了市場本源——價值。”對此,熊鋼進一步解釋稱,在新三板市場,絕大多數具備未來價值和成長性的企業都會受到投資者“追捧”。
新三板可以讓質地優秀、成長性良好的企業脫穎而出,讓質地遜色、欠缺成長性的企業沒有機會。熊鋼對新三板在線如是表示。
如澳銀資本投資的新產業(830838)就是在新三板市場脫穎而出的企業。在熊鋼看來,這個投資項目很“異類”,也是一種意外。“當然這種項目出現的概率極低,我也不確定是否有機會再次遇到這樣的項目。”
之所以稱之為“異類”,是因為新產業的快速發展。2010年,澳銀資本以4億元估值投資新產業4000萬元。截至2017年4月25日,新產業以184.64億元總市值在新三板11111家企業中排名第九。正是如此迅速的“成長”讓熊鋼發出“能否有機會再次遇到”的感慨。
新產業致力于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器及配套試劑研發、生產及銷售,是國內該領域的領先者。2014年7月新產業掛牌新三板,掛牌當年新產業實現凈利潤2.52億元。而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新產業的年度凈利潤已經達到4.51億元。2016年4月,新產業的首發申請文件被證監會受理。
雖然新產業在新三板“脫穎而出”,但是熊鋼對新三板在線表示,“澳銀目前不會組織新三板基金,但我們正在為向新三板市場延伸做準備。我們會用自有資金投資新三板,目前已經有一個小型團隊負責對新三板掛牌公司進行篩選,‘價值被低估的企業’是澳銀的篩選目標。”
為什么要用自有資金投資新三板?熊鋼表示,澳銀的長處主要集中在早期和中期的項目投資,但多數新三板的投資項目偏向于中后期,不過澳銀不會放棄新三板價值投資的機會。
談及此,熊鋼坦言,澳銀其中一支基金投資的一家公司在新三板掛牌后,LP認為這家掛牌公司發展速度不及預期,希望盡快退出。但熊鋼和他的團隊認為這家掛牌公司還有投資機會,所以澳銀選擇在所管理的基金退出時用自有資金“接盤”。
LP收益至上:將復利增長做到極致
“作為GP,‘確保LP收益至上’是他的天職。”這是熊鋼對基金管理的理解。他說:“作為GP,沒有資格容忍自己失敗。”但熊鋼并不是保守型的投資人,差異化的投資邏輯是他強調的重點——“復利增長”。
“追求獨角獸的投資絕對稱不上是‘性感’的投資。”在熊鋼看來,“性感”的投資是“復利型”投資,如果一個項目每年IRR保持平均20%,幾年后的回報率將是驚人的。“將復利增長做到極致”這是熊鋼更是澳銀的追求。
“早期發現,提前布局”是熊鋼的一大投資原則。而在篩選具體項目方面,澳銀堅持在主題行業里面做結構性的配置,醫療健康相關領域是澳銀關注的重點。目前,在澳銀的四期人民幣基金中,有30%的資金投資了醫療相關領域項目,但這些項目卻創造了澳銀70%的收益。
在熊鋼看來,澳銀對早期技術的把握是獨到的,而創意相關領域確實是澳銀的短板。
“所以我們主要關注技術型企業,盡量少投模式型企業,更少投創意型企業。”熊鋼對新三板在線如是表示。
投資就是踩鋼絲,要追求“平衡”的藝術——一邊是風險,另一邊是收益。熊鋼在決定一個項目是否退出時,會堅持“合理平衡”的原則。當風險開始發生,收益已經到頂且已經滿足澳銀要求時,澳銀就會考慮項目的退出問題。
2016年,澳銀退出的一個項目僅有三倍的收益。熊鋼坦言,我們認為風險已經存在了,而且上一年的實際增長已經遠遠低于預計增長。
而在成長性存在不確定性,但收益還存在預期時,澳銀會考慮采取“半退”的策略,既能轉移一部分風險,又不會將機會全部丟掉。
對于飛快發展的風險投資行業,熊鋼也有著他自己的解讀。他認為,中國的風險投資行業或者創投行業,已經告別狂飆突進的“青春盛宴”,開始進入穩步發展“成熟年代”。未來,技術會越來越多的介入投資行業,而在此背景下,資本的結構也將越來越專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