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強強制性國家標準體系建設。按照強制性標準整合精簡結論和強制性標準體系框架,積極推進現有強制性標準的整合修訂和重點領域強制性標準的制定,強化強制性標準制定中的政府職責,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標準化技術組織和專業機構的作用,大力提升強制性標準的質量與水平,守住強制性標準的底線,著力構建統一協調、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工業通信業強制性標準體系。
2、持續優化完善推薦性標準體系。全面完成工業通信業推薦性標準和計劃集中復審工作,通過確認一批、修訂一批、廢止一批、轉化一批,重點解決推薦性標準體系中存在的交叉、矛盾和滯后等問題,進一步提升標準體系的協調性、配套性、科學性和適用性。繼續提升新立項推薦性行業標準制修訂計劃中的重點標準、基礎標準,以及工程建設、安全生產、節能與綜合利用等公益類標準比例,推動推薦性標準向政府職責范圍內過渡。
3、大力培育發展先進團體標準。研究制定《工業通信業培育發展團體標準實施意見》,引導和鼓勵行業協會、產業技術聯盟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業鏈各方參與,共同制定技術指標全面超越政府標準、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團體標準。組織開展“百項團體標準應用示范”,遴選出技術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應用效果好、社會影響力大的團體標準,支持其在全行業范圍內的推廣應用,提升團體標準的市場認可度和社會影響力,引領相關產業創新發展和質量提升。
二、實施標準化提升工程,加快相關標準制定
認真落實《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和《消費品標準和質量提升規劃(2016-2020年)》的相關要求,結合新材料、軟件和信息技術、信息通信等行業的發展指南和專項規劃,實施工業基礎、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三大標準化提升工程,持續提升消費品質量標準水平,倒逼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快網絡強國建設步伐。
4、實施工業基礎標準化提升工程。以破解工業發展中的基礎薄弱環節、共性技術為突破口,深入分析工業基礎標準體系現狀,明確標準提升方向和重點領域,注重工業基礎標準與相關產品標準、應用標準的銜接。重點針對高檔數控機床等高端制造業配套的基礎領域,鼓勵和引導生產企業聯合用戶和整機企業等共同開展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標準的制定,加快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標準的制定,構建滿足產業發展需求的工業基礎標準體系。
5、實施智能制造標準化提升工程。以服務智能制造產業生態系統構建為目標,深入分析產業發展中的標準化需求,加強智能制造標準化工作的統籌協調,修訂完善《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推動將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納入兩化融合中。緊密圍繞智能工廠、智能服務、工業軟件、大數據和工業互聯網等重點領域,凝聚產學研用各方、產業生態系統各環節共同開展基礎通用、關鍵核心技術標準制定,構建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技術體系。
6、實施綠色制造標準化提升工程。以服務綠色產業生態鏈構建為目標,深入分析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綠色評價、綠色工廠和再制造技術等綠色制造的發展方向,做好標準體系的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按照《綠色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圍繞鋼鐵、建材、印染、造紙等重點行業,以開發綠色產品、建設綠色工廠、打造綠色供應鏈為重點,加快相關標準的制修訂,不斷完善和優化綠色制造標準體系,促進我國制造業綠色轉型升級。
7、持續提升消費品質量標準水平。以先進標準引領消費品質量提升,緊扣消費品質量安全要素,加快建立廣覆蓋、保安全的消費品安全強制性國家標準體系,完善與強制性國家標準協調配套的推薦性標準體系,推動消費品標準由生產型向消費型、服務型轉變。圍繞消費需求旺盛、與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一般消費品領域,加強與國際標準的對比分析,加快相關標準的制修訂,持續提升消費品標準的技術水平,提高消費品國內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推動實現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