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在跟一些賣車、賣電腦、賣手機等產品的商家聊天,還與一些做餐飲打造“網紅”糕點的商家聊天,突然發現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他們三句話基本上都離不開自己所賣的產品性能,產品特點,甚至連一些非常專業的產品術語、參數,都記在心中。
再來看看家電零售商們,一聊天三句話就離不開“進貨價、零售價和利潤率”,以及電商、特價機。離不開對于廠家"供價太高、不能一碗水端平"質疑,對于電商低價傾銷的氣憤。真正跟他們在聊產品時,卻總是說太同質化了,基本上沒啥亮點。別人有的我都有,別人沒有的我還有。最終卻說不出一個“清晰的原因”打動用戶。
在當前很多面向用戶的消費品零售商中,無論是手機、相機、電腦等消費電子商家,還是食品、飲料等產品的商家們,都比家電行業商家懂產品、了解產品性能、能抓住用戶的痛點和需求,從而實現高、中、低端不同層次的產品差異化營銷和推廣。可以說,這些商家們真正是靠產品來贏得用戶、黏住用戶。
不研究產品,不了解產品的特點,帶給很多家電零售商的就是"日子過得很艱難",除了拼活動、抵低價,似乎再也找不到可以競爭的差異化手段。而且與廠家平等對話的地位,也在步步下跌。
一方面,廠家對于零售商們不滿意,認為商家只知道拼價格、拼資源,不知道抓用戶、抓需求,沒有推高端賣高端新品、精品的能力;另一方面,用戶也會感覺到,實體店零售商們,與電商比不僅沒有價格上的優勢,反而對產品解讀還不如網頁介紹的細致、清晰。而且價格更公開透明,直接可以全網比價。與此同時,很多家電實體店零售商的信息,都是“說一半留一半”。
由此這帶來的惡果,不只是大量家電零售商,特別是實體零售商的競爭乏力。而且是參與市場競爭的難度和復雜度也在增加。遠的不說,即便是最近三年來,家電行業整體市場由漲變跌,需求疲軟、增長乏力、廠商著急。很多廠商開始從過去的坐商向行商,甚至是跑商轉型。一場接著一場的促銷活動,不搞活動就沒有銷量,但是搞活動也被很多零售商吐槽"勞民傷財",效果越來越差。
正是因為對于產品的不了解、不熟悉,讓很多家電零售商在近年來的產業轉型大潮中"吃足苦頭":最近兩年來,持續不斷參與一線市場的促銷推廣亂戰之中,繼續采用過去的"粗放式、野蠻式"手段:以低價為噱頭、以人海戰術為保障、以資源的集中性引爆為突破,就是要不斷制造并掀起一場場的低價促銷盛宴來滿足用戶需求。
說白了當前大量的家電零售商們,并不是在面向用戶、圍繞用戶需求,進行產品的企劃、宣傳和推廣,還是繼續通過低價、贈品等外在的手段來刺激消費。將過去的低價格戰,包裝成一場場的促銷活動。這也是很多家電廠商一直抱怨"活動效果越來越差"的問題所在。這是必然,完全就是另外一個版本的低價格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