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公司架構可能直接影響它能否回報股東?分紅到底應該多分還是更多分?為什么最后你會發現,優秀的公司也需要穩定而理智的股東,就像共舞一曲華爾茲,兩人琴瑟和鳴、互相成就?
2017年的年報中能夠看出,將近8成上市公司都推出了現金分紅的方案,整體分紅水平相比2016年再度大幅抬高。同時,高送轉方案明顯減少:你把披薩從四塊切成八塊,哪怕切得更多,但并不能改變披薩的大小。
能夠看到,上市公司在嘗試著真正的回報股東,而我們的投資者也變得越來越理性和聰明。
因此,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有關于回報股東的問題。
一家公司經營穩健、有長期競爭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它的管理層沒有回報股東的心,那么它發展得再好也沒有什么意義,這一點至關重要。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一家公司的架構,決定了它能否做出回報股東的決策。
一般來說,公司有三種典型的結構:
一、股權十分分散,并沒有一個大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存在,董事會和管理層不會感受到什么壓力,因此,它的行動空間就會很大,是否回報股東,首先看心情,其次憑良心。
二、大股東同時也是公司管理層決策層,這種結構,大多數情況下管理層能夠做出回報股東的行動,因為他自己本身持有股權最多。比如我們熟知的很多明星創始人,在海外上市,依然對公司有掌控力,至少他要先考慮自己的價值,這樣就做到了利益一致。這里面唯一的風險是,管理層既是大股東又是經營者,一旦決策失誤,董事會也沒辦法糾偏。
三、有一個大股東,但是他完全不參與經營,董事會和經理人相當于是被雇來的,會受到大股東的壓力而必須做出回報股東的決策和行為。這種結構的公司是最有可能回報股東的。
底層問題思考清楚,我們才能繼而去討論表層問題:什么是回報股東?把利潤全部都分掉就一定是對股東好嗎?究竟如何定義回報股東呢?
在真實的商業世界中,有兩個東西是普遍存在的:通脹、競爭。
通脹會使得原材料漲價、能源漲價、人工成本逐年抬高。因此,保留的利潤作為來年的營運資金,必須考慮應對通脹。
競爭比通脹更加難以對付,因為競爭的存在,對手升級設備,使用新技術,購買新專利,那么你也必須做出相應的升級,就像看演出的人群,前面的人站了起來,你也必須踮起腳尖來。
這部分用于提高競爭力的資本支出,如果作為分紅拿出來給股東分掉,其實喪失了長遠的競爭力,那這到底算不算回報股東?這可能取決于你如何定義股東,是關注眼下的交易者,還是同心同德的長期事業合伙人。
因此,我們得知了有關于分紅的第一個重要原則:分不分紅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這錢究竟怎么花。是用它來構建未來的競爭力,如果能讓股東在未來更賺錢,那么眼下不分完全沒關系;如果根本沒去處,還不愿意分,那么這就是必須點名批評的鐵公雞。
除此之外,分紅還關系到一個有關于算賬的數學問題。
一家公司,一塊錢的利潤分給你,你就只拿到了一塊錢的現金,于是你就要拿這一塊錢再去重新尋找更好的投資去向,好機會很少,你很可能面臨無處可投的困境。
但是如果這是一家優秀的好公司,那么它一塊錢的凈資產,在資本市場上面可以賣到3塊5塊,甚至10塊錢以上。好公司的資產,在市場上都存在溢價效應,用整體上市公司的中位數水平來看,1塊錢的凈資產,在市場上可以值2.87元。
因此,當一家優秀的公司保留了利潤,雖然你沒有拿到現金分紅,但是這筆錢滾存進凈資產中,因為市場溢價效應的存在,1塊錢變成了3塊錢,因而你手中股權的價值出現了增長,你的財富總數其實超過了把現金分到你的手里。
或者換句話說,優秀公司不分紅,等于給了投資者一個以凈資產價格投資股權的極為誘人的機會,因為你在公開市場是不可能以這個價格拿到公司股權的。
因此,優秀的公司,等于幫助股東分配了資金,連分紅之后的現金投向都為股東安排好了,這種傻瓜式的服務,等于你坐在了一個高速行駛的自動扶梯上,連動都不用動一下。
總結一下,一個良好的公司架構,直接決定了它是否有可能做出回報股東的舉動,而回報股東,絕不僅僅是只盯著現金分紅刻舟求劍,只給錢而不考慮長期發展和未來價值,那這無疑是媽媽的愛——因為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冷。
真正值得思考的是,錢究竟放在哪里效率更高,是把1塊錢分給股東?還是同樣的1塊錢留在公司里,為股東創造大于1塊錢的回報?最后,你發現優秀的公司,也需要穩定而理智的股東,就像共舞一曲華爾茲,兩人琴瑟和鳴、互相成就。(來源:樹我直言 作者: 許樹澤 )
以上就是什么樣的公司最能回報股東的詳細內容,關注財經365獲取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