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孫遠之)品牌靠品質說話,25年來,貝因美始終作為中國食品安全“模范生”領跑行業。而近日,貝因美發布業績快報,稱2017年度虧損9.63億元。引人關注的是,公告同時指出,對于貝因美披露的業績,部分董事和獨董也不能確保其真實性。
去年12月,奶粉巨頭貝因美也被提名,收到了來自國家工信部的通知書,進入到了奶粉“國家隊”的行列。
作為一家嬰童企業,能獲得工信部的首肯,著實不易。業內專家表示:“產品追溯體系不僅是企業科技及實力的反應,它將使該企業的產品更具競爭力,有效地保障了食品質量安全,讓消費者更放心更樂意購買。
然而,貝因美發布的2017年業績快報稱2017年度虧損9.63億元。
引人關注的是,公告同時指出,對于貝因美披露的業績,部分董事和獨董也不能確保其真實性。
在這份快報里,貝因美出售了4地的29套房產,仍然不能填補財務巨大窟窿。
快報解釋稱,市場競爭激烈、子公司采購訂單不足及壞賬增加等是導致2017年度虧損的重要原因。為挽回虧損的局面,自2017年7月起,貝因美連續數次試圖拋售資產,以改善財務狀況。
2017年10月,貝因美將位于上海和杭州的7處房產公開出售;
12月,貝因美將杭州、重慶、成都等7地的22套房產出售,估價1.03億;
今年1月,貝因美還試圖將全資子公司“豆逗工廠”進行出售,但遭董事會否決。
貝因美從曾經的“龍頭老大”,淪落為如今的“虧損大戶”,問題到底出在哪?
原因1:假貨風波影響業績
“假冒奶粉事件”是2016年3月底國家公安、食藥系統相關部門在市場上查獲大量假冒雅培、貝因美嬰幼兒配方奶粉事件。
原因2:渠道混亂庫存過多
業內人士認為,從曾經的“龍頭老大”,到現在的接連虧損,貝因美的問題肯定不能簡單歸責于一次假貨風波。乳業高級分析師宋亮認為,貝因美此次業績巨虧總的來說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跨境購物對實體線下的沖擊,包括本地乳企和外資都受到影響;二是市場價格戰,導致留貨居多,需要處理庫存;三是奶粉新政即將實施,經銷商對進貨比較謹慎,長期下來對銷售不利。
宋亮表示,除了假貨風波和市場整體環境低迷,導致貝因美巨虧的主因或是其渠道過于混亂。“貝因美最大的問題還是在于2013年以后價格體系的調整導致了渠道的混亂,長期下來對市場穩定和政策落實都有影響。”宋亮表示。
原因3:奶業市場整體低迷
2008年,未涉及“三聚氰胺”事件的貝因美憑借奶粉業務實現業績飆漲,其后發展順風順水,2013年甚至拿下了7.21億元的凈利潤,同比增幅高達41.54%。不過這種增長勢頭從2014年開始有所轉變。貝因美2014年全年凈利同比大降90.45%,一年只賺了0.69億元。
但最近幾年,乳制品的消費增速放慢。同時,國產奶消費信心還處在修復階段。
在談到奶業現狀時,中國奶業協會會長高鴻賓日前亦表示,當前奶業陣痛突出表現為“三重困難”:一重困難是奶價低;另一重困難是賣奶難;還有一重困難是虧損大,目前,奶企的虧損面是多年來未曾遇見的。
未來,如果購買乳制品,你還會選擇貝因美嗎?
想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關注財經365!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