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孫遠之)綠色生態農業是一種兼顧農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農業生態系統,在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可以保護環境,保證農產品的綠色無污染。
這種農業類型也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我國許多貧困地區自然環境好,受污染程度輕,且綠色食品原料資源豐富,但由于缺少科學規劃、市場信息匱乏、科技水平低,只能出售綠色食品原料,產品深加工不足,導致經濟效益不高。因此,實施綠色生態農業可以拉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帶領地區居民脫貧致富。
在海拔2300米的涼山上的李子村里,過去,村民們主要種植土豆、玉米和蕎麥等作物,辛苦勞作一年而收成卻很低。如今,李子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放眼望去,農產品開發公司基地里種植的草莓正值采摘季節,工人們忙碌非常,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除此以外,這里還種上藍莓、車厘子、蓮花白、蘿卜等蔬果,牛、羊、豬、雞滿山跑,修建了沼氣池,開設釀酒廠,發展起循環農業……過去每畝收入千元左右的土地,如今每畝最高產值上萬元。
給這個村帶來巨大改變的是一位“90后”青年尼莫曲哈。2013年,在當地政府支持下,他返鄉和朋友一起投資100多萬元組建農業公司,流轉100多畝土地進行綠色生態農業開發。然而投資農業,投入時間長難見收益,前期十分辛苦,半年后只剩下尼莫一人還在堅持。尼莫的妻子留學回來后,也來到涼山和他一起創業。
尼莫返聘農民在基地務工,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同時帶動周邊農戶一起參與養殖。通過改變思路積極創新,農戶們不斷嘗試種植經濟作物,“鄉里已規劃5000畝錯季蔬菜生產基地,計劃種植蓮花白、蘿卜等。”按照規劃,蔬菜基地建好后,人均可望增收1.8萬元左右。
如今,綠色生態農業規模已經擴大到510畝,分為生態種植、生態養殖、沼氣發電、釀酒幾部分。他們因地制宜,利用當地光照強、晝夜溫差大的自然條件,種植的草莓、車厘子等水果不但甜口感也好。
“再過幾年,修建完成的西昭高速公路將通過基地門口,這里生產的綠色生態蔬果可以直接運送到外地。”尼莫說,自己正在打造品牌,妻子負責包裝設計、品牌打造、網絡營銷推廣等,等產量穩定后,網店立即上線。到那時候,配備幾輛皮卡進行運輸,大大的車斗一次性可以裝載不少農產品,來多少訂單都不成問題。
想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關注財經365!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