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孫遠之)“上燈”是廣東客家民俗之一,地處惠州羅浮山下的橫河鎮客家地區100多個自然村落,至今還保存著宋代以來在祠堂為增添“男丁”的村民辦“上燈”典禮的傳統。
據了解,客家地區每到春節期間,都要舉行"上燈"、"吊燈"活動。客家人以"燈"通"丁",即把生男孩稱為添丁,諧音"添燈"。春節期間,凡是哪家上年添了丁的,都要在祠堂里吊一盞大花燈。
記者新春走基層發現,橫河地區因“上燈”儀式而伴生的扎花燈等傳統技藝,近年來備受民眾追捧,但會做的人越來越少,也越賣越貴,供不應求。
目前,橫河扎花燈唯一的非遺文化傳承人羅偉鴻,手藝或面臨失傳。
扎花燈老手藝或面臨失傳
篾匠羅偉鴻是橫河鎮上唯一的扎花燈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做花燈40多年了。他制作的花燈主要分華南燈、金燈和大燈,其中用來懸掛在祠堂橫梁之上的大燈是他的招牌產品。這樣的大燈數量不多,今年羅偉鴻按照訂單只做了23個,每個高和寬在兩三米之間,規格不一,最貴的1500元。
“工作量太大,明年的量再增估計就做不過來了,有錢也賺不了。”羅偉鴻告訴記者,訂單在兩三個月前就滿了,他和妻子要提前為大燈備料、扎骨架,在外面套以有圖案的彩紙。每個燈上站著的泥人,也是他們手工捏造并上色的,這些活兒看似簡單,一個大燈就要用一周時間。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收入微薄、做工辛苦和學習時間長,都是制約做花燈這門老手藝傳承和發展的關鍵因素。但羅偉鴻欣慰的是,博羅縣已經給他的制作技藝申報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希望,“自己能做的就是一直做下去。”至于傳承的事,“現在也想不到辦法。”
想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關注財經365!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