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注:阿里巴巴平臺治理部知產保護總監葉智飛
財經365訊(編輯 孫遠之)昨日阿里巴巴平臺治理部披露了過去一年打假的成果:2017年共排查出5436條銷售額遠超起刑點(5萬元)的疑似制售假線索,執法機關接收1910條,已進行刑事打擊的有740例,截至目前,通過公開信息能夠確認已有刑事判決結果的有63例,這些案件的平均辦案時長約344天,共判決129人,但其中104人判的都是緩刑,實刑率僅19%。
阿里平臺治理部知識產權保護總監葉智飛透露,80、90后已成制售假的絕對主力軍,假貨毒瘤的侵蝕已經讓年輕人鋌而走險走向犯罪。“必須要完善法律法規,對線下假貨生產源頭進行圍剿,全社會共同推動制假直接入刑,并引入懲罰性賠償,讓制售假者傾家蕩產,才能徹底遏制全社會的假貨問題。”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平臺治理官鄭俊芳說。
阿里巴巴法務部高級專家衛知介紹,證據認定難是導致打擊效果差的重要原因。
阿里巴巴平臺治理部知產保護總監葉智飛舉了一個10年制售假貨被抓三次的案例。2017年,西部某省公安機關在阿里大數據協助下破獲一起公安部督辦特大調味品案,警方跨多省繳獲數十萬袋假冒調味品。該案主犯師某之前在一家正規調味品廠從事打假工作,曾配合當地警方打擊過假冒該品牌調味品的制售窩點。在高額利潤誘惑下,師某轉而制假,2006年、2011年,其兩次因參與制售假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均被取保候審,直至2017年因制售假“三進宮”。
葉智飛介紹,正是由于犯罪成本過低,線下假貨生產源頭仍未根除,許多制假售假犯罪鏈條和網絡依然活動猖獗,甚至形成行業性、領域性、區域性假貨產業帶。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孫軍工根據阿里巴巴的打假實踐,總結認為中國的假貨產業帶呈現出七大特點。
第一,假貨產業帶分布廣泛、區域性、行業性、領域性特點非常鮮明,從從經濟發達地區向經濟不發達地區廣泛的流向;
第二,假貨的產業從業者青年人居多,80后、90后占有非常大的比重;
第三,假貨產業已經分布到各個產業,從鞋類、服裝、箱包、保健品、數碼產品,大量的集中在勞動密集型企業;
第四,假貨問題已擴散到線上交易的不同場景中并呈現跨平臺流竄的態勢,不僅傳統的電商平臺面臨假貨困擾,社交平臺已成為一個新的假貨洼地;
第五,假貨在線上線下交互隱蔽地傳播已成為普遍現象;
第六,假貨的跨境流竄已逐漸成為趨勢;
第七,以知識產權流氓和刷單炒信,收取保護費為代表的網絡黑社會現在開始盛行。
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杜絕假貨,不僅僅需要相關部門打擊假貨,還需要有關部門盡快完善法律法規,為打假提供法律保障!
想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關注財經365!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