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里突襲廣體球場打野球
財經365訊(編輯 孫遠之)許多籃球愛好者常常會把平時的健身打球稱為“野球”,其實真的有一幫可以依靠“打野球”換取不菲收入的半職業球員。
在民間籃球中,有這樣一群人:因為球技超群,他們在普通人眼中是籃球場上的高手。他們曾靠籃球上學,之后又靠籃球找工作,甚至還有些靠“打野球”生存。與高水平的比賽相比,野球市場對于他們來說就是“玩”,但野球市場的存在,從某種角度來說,也對籃球的基礎發展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打野球只為了掙錢
“打野球”,顧名思義就是參加非傳統意義的比賽。不過有別于“打野拳”,從規則和競技角度上講,球員去外面打更為輕松的比賽,其實就是去掙錢。“學生么,出去掙點生活費很正常。就跟大學生干兼職一樣,只不過是用籃球這項技能掙錢罷了。”曾是某高校籃球隊隊員的張騰告訴記者,“請人的公司有很多種,省市區縣的單位、企業都有。目的也不一樣,不過大多數還是為了提高比賽整體水平,使比賽更具觀賞性。”
“其實教練是不讓我們打的,主要是怕受傷。”張騰向記者介紹,由于金錢和朋友關系等原因,大部分球員還是欣然接受這個市場,“我上大一時出去打球一場就五六百,等大二有點名氣了,就漲到一兩千。最多一次一個月光出去打球就掙了快兩萬,不過我這個數字并不算什么,我平時還要上課、訓練。有些專門吃這碗飯的,他們的收入更夸張。”
球員出去打野球,教練是既擔心又無奈。“如果是外面專門找到我這的,我通常會派出至少三名以上的隊員去。這樣他們既能互相照應,而且一起出去打比賽也算是練兵。”某高校籃球隊教練告訴記者,“但是,對于隊員私自出去打比賽,從我以及學校方面是堅決禁止的。從職業素養的角度講,他們這樣的行為也是不正確的。”不過,高額的回報還是讓球員們“鋌而走險”,甚至有球員因為打野球而不幸受傷,失去了未來更好的發展。
部分教練從中吃回扣
據記者了解,野球市場最活躍的時期是在夏天,而操作流程也很簡單,就是用人方直接聯系,然后談價。經常出去比賽的球員都知道市場價,然后結合自己的實力加減一些,如果用人方能接受,那就去比賽,賽后結賬。“場次多或者關系好的話可以便宜些,如果奪冠也分獎金給球員的話,那價格有時會低一些。”西安某賽事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如果沒有熟人,用人方通常會直接找籃球水平較高的學校籃球隊教練,談好后讓他選派隊員。不過,這也出現了教練從中吃回扣,拿大頭的現象。一位要求匿名的高校籃球隊員介紹,“教練選人去打比賽,給的錢基本上他都拿大頭了。去吧,心里不平衡;不去吧,一方面是教練看得上你,另一方面怕以后訓練被穿小鞋。”他向記者介紹,有些新生被教練選中時還挺高興,想著有錢掙,等自己出去打過幾次后,就發現教練給的錢太少了,但又沒法說。最后要么忍氣吞聲,要么就退隊了。
女子比賽不多 但收入也不少
“女子比賽也不少啊。”已經畢業一年多的馬夢云如今在一所學校當老師,因為有了穩定的工作,除了一些商業活動去幫忙外,馬夢云也很少再出去“打野球”了。“大學時打得比較多吧,女子比賽相對于男子來說確實不多,不過費用也給得不少。”據馬夢云介紹,當初上學時出去打比賽,全國各地到處跑。“很多比賽都是省級的,相對于在本地打球的那些男生們來說,我這也算高端大氣上檔次吧。”
此外,曾是中學校隊一員的郭煦昕,第一次接觸野球市場是在高中。“完全就沒有為錢去,只是為了增加經驗。第一次出去打還挺緊張的,那會兒比賽打得也少,經驗還不夠。而且畢竟是幫別人打,怕被發現。”郭煦昕說。如今在西安體育學院讀研的他,在大學時期會偶爾幫朋友忙出去打打比賽,不過他覺得“打野球”對他個人的未來發展沒有太大意義,所以在大三時,他還是轉向裁判發展。“做裁判是父親的建議,首先是因為自己的競技狀態較過去有些下滑,其次是準備讀研,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看書,而不是打球。”
當裁判后,郭煦昕有時還會被叫去吹比賽。據他的描述,在他吹的兩三年民間比賽里,時常還會在球場上見到以前的隊友,不過他得裝作誰都不認識。“有次比賽,場上10個人我認識9個,可我還是公平地吹比賽,不然這比賽就沒法打了。”
其實,無論做什么,肯努力的話,賺大錢都不是難事。但切忌為了眼下的利益而忽視未來更好的發展!
想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關注財經365!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