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孫遠之)吃雞蛋、蜜糖,聽音樂長大的蔬菜,你喜歡嗎?
在惠州市長寧鎮松樹崗村有這樣一家蔬菜基地,他們用生雞蛋、蜜糖做成肥料,每天根據時間的變化給蔬菜“聽“音樂。
為了做到生態綠色,他們專門開辟場地種植蔬菜供蟲子來吃,建設空中田園農業園。
老百姓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變身工人,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不止是惠州市,在重慶也有這樣的田園農業。
重慶銅梁區高樓鎮鳳凰溝生態園區,負責人張冶青指著1200畝“音樂檸檬”說“經過科學研究,音樂是一種有節奏的彈性機械波,它的能量在傳播介質中,會產生生化效應,有助于植物的生長發育并增產。”
“早晨聽的是輕音樂,中午聽的是鋼琴曲;傍晚聽的是流行歌曲。”張冶青說,之所以將產品命名為“音樂檸檬”,是因為項目團隊設計安裝了覆蓋全園區的音響系統,早中晚分別對園區有機檸檬樹進行不同類型的音樂“灌溉”。
聽著音樂長大的“音樂檸檬” 受訪者供圖
一個個黃色的檸檬掛在樹上,旁邊掛著一排音響。在1200畝的農業園區里,每個檸檬從結果到采摘,是“聽著歌”長大的。不僅如此,這群有著海外留學經歷的創業團隊把科學生態種植、物聯網管理等多種新元素運用在傳統農業上。
畢業于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的張冶青向記者解釋了“音樂檸檬”的奧秘:“據國外長期研究表明,音樂是一種有節奏的彈性機械波,它的能量在傳播介質中會產生生化效應,促進果實更好地進行光合作用。”
除此之外,注重綠色生態的張冶青和他的團隊始終堅持在鳳凰溝生態園采用綠色、有機、科學的種植方式。該項目在進行一系列土壤檢測的基礎上,前期為保證檸檬質量,培育果樹3年拒絕售賣;到采用油菜餅施肥、地布覆蓋除草、太陽能滅蟲燈、物聯網控制系統等國外先進生態種植技術,力爭在全程各個環節杜絕有害物質滲入的可能性。
“檸檬園采用現代農業科技,除標準化建園外,采用丹麥滴灌技術,每一株樹下將安放一根管道,水和科學配方后的水溶性肥料通過建在高處的塔池形成的自然壓力滴灌到樹根,按照無公害的要求防治病蟲害。通過科學栽培,確保3年試果,第6年達到3000公斤的畝產量。同時,我們還要在樹下套種葉類蔬菜,增加土地的經濟效益。”張冶青說。
據了解,今年“音樂檸檬”年產預估在50萬斤左右,明年會達到100萬斤以上。9月中旬開始,園區雇傭包括婦女、留守老人在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純手工采摘。據園區統計,這份工作每年能為周邊30戶農戶增加收入80萬。當地貧困群眾通過周末到園區包裝檸檬,一天也能獲得300元左右的報酬。
記者在鳳凰溝生態園看到,生態有機種植的“音樂檸檬”與市場中常見的檸檬相比,果實表面略顯粗糙,但香味感覺更加清新持久。目前,鳳凰溝生態園與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西南大學農學院多名專家建立技術顧問團隊,力求打造“歐盟版生態檸檬”,符合出口標準。張冶青信心十足:“我們是一群八零、九零后為主的創業團隊,現在扎在家鄉的土地上,就是想做世界都認可的農業品牌。”
“音樂檸檬”是重慶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的一個縮影。“重慶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益,著力構建現代特色效益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重慶市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手段。
據了解,自今年起,重慶市明確了農產品建設的思路和目標,通過健全農產品品牌培育的體制機制,建立品牌目錄制度,構建促進產業發展的農產品品牌體系。重慶官方將通過強化農產品品牌培育的標準化、規模化、組織化建設,強化農產品品牌監管與保護,推進農產品品牌市場化營銷,加快農產品品牌建設。
據悉,2011年以來,重慶市級財政對新認證登記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簡稱“三品一標”)證書持有人給予適當補助。截至2016年底,該市“三品一標”認證累計補助金額近2000萬元。據測算,重慶市通過“三品一標”認證登記,每年新增農產品產值15億元。
跳出傳統的固定思維,嘗試新鮮的領域,農業生產會變得高大上!你說呢?
想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關注財經365!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