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孫遠之)今年9月,上海電機學院電氣學院學生姚振南休學一年后,又返回了校園,繼續完成他的大四學業。
兩年前,他和三個熱愛足球的電機學生一起創辦了一家體育文化傳播公司,專做業余足球賽事的組織服務。一年前,公司走到了困難的時期,他選擇了休學創業,全職帶領團隊走出困局。
“同學們讀四年本科,我讀5年,沒有任何后悔,因為我正在做自己想做的事。現在第一時間回到學校,就是想繼續學業。我從未想過要以學業為代價做任何事。不為文憑,只為我的大學帶給我的本質的轉變。”姚振南說,這是他的真實想法。
創業初期舉步維艱
姚振南是一個上海男孩,從小喜歡踢足球。進了大學,他和同學們組建了球隊,卻常常為找誰踢球犯愁。“我們就萌發了組建一個專門的賽事公司,提供專業的集成賽事服務,整合包括裁判、場地、裝備、保險等體育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打造專業級別的草根賽事。”姚振南說,這就是他們創業的初衷。
想到就干。2015年6月,四個熱愛足球的電機學生在校內創建了上海心魄體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進駐學校提供的創業店鋪。
創業初期的資金由大家一起湊。第一個賽事就從臨港的高校起步。從尋找球隊組織球隊報名,安排賽程賽制、尋找裁判、匹配場地裁判,安排場記,記錄場上數據。還要保障物資到位,安排每場比賽的到場拍攝、寫戰報、微信運行發布。姚振南說希望通過切入賽事這個線下入口,試圖去整合體育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服務高校內的業余賽事。
第一季賽事,公司成功拉到4000多元社會贊助,但最后加上大家湊的共1.2萬元在賽事中全部用光,沒有任何盈利。其中湊的錢都是大家的積蓄和生活費。賽事結束,4位創辦人口袋都空了,姚振南說,那時每天吃飯都成問題。
4位隊友沒有氣餒。2016年9月,他們又開始策劃第二季賽事。這次聯系了上海二十多所高校,200多支參賽隊。姚振南向父母預支了2年的生活費,一共10萬元,用于前期的啟動。“當初就想通過拉廣告來盈利,一共拉來四五萬元吧,但辦賽事非常燒錢,最后加上自己的10萬元,全部都賠了,還是一分沒賺。”
就在這個賽季,他們推出第一款工具型APP。這款APP只有一個功能,就是通過場記記錄每一個球員的場上運動數據,經過后臺簡單計算,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反饋給每一位參賽球員。該功能在當時的測試階段就收獲了球員很好的反響。
越挫越勇繼續前行
第二賽季結束后,姚振南總結發現,雖然參賽隊規模有了擴大,但在商業模式上存在著巨大缺陷,僅靠拉贊助和投錢的推廣可行性很低。隊伍越多,虧得就越多。
“既然已經開始,就不能輕易結束。”姚振南仍決定繼續辦第三季,可一同創業的隊友有的因為學業、有的因為精力有限離開了創業團隊。團隊經過痛苦的重新組隊,吸收了新隊員。而這個時候姚振南也剛好升大四,公司走到了關鍵的時期,為了不辜負團隊的努力和資金的投入,他權衡再三,選擇了休學創業。為了最初的夢想,咬牙堅持。
這一季賽事,他們決定改變商業模式,收縮戰線,從單純拉贊助轉變為收費制賽加贊助結合,即每個參賽隊需支付666元報名費。最后在臨港地區有16支隊伍參賽,第一次有社會球隊參與。由于商業模式的改變,公司首次實現了收支打平。
“盡管沒有大的盈利,卻鼓勵了大家的士氣。”姚振南認為,這也是大家還有信心繼續前行的理由。現在,姚振南正在和他的隊友籌劃第四個賽季。
創業就是不斷地試錯
兩年的創業經歷,在姚振南看來,公司目前仍然處于快速試錯,探索模式的階段。為了更加優化賽事體驗與服務,他們也正在開發2.0版本的APP。通過APP,球員可以去成立球隊,找到球隊,參加賽事,進而通過系統,匹配裁判、場地等服務,更重要的是,球員將不斷在APP中沉淀賽事數據,形成一份真實科學的運動履歷。
“公司現在已走上了正軌,在全職創業的一年中,我發現大學的學習鍛煉是踏入社會的基礎,決不能放棄學業。尤其是在學生會工作的兩年,助我站上了更寬廣的平臺、擁有更開闊的視野,最重要的是,在思維模式和執行方式上有了長足的鍛煉和進步。我也更珍惜這最后一年大學的學習和生活。”
姚振南的整個創業過程,上海電機學院一直予以關注。校團委書記呂小亮說,學校鼓勵學生在校內嘗試創業,近3年在校創業的學生數在20 人左右,但大多數是學習和創業同時進行,真正下決心休學創業的只有姚振南。創業一定很辛勞,但當創業學生克服一切完成一件真正想做的事,那種成就感也是無法比擬的。學校也鼓勵他能回來完成學業,通過創業實踐學生可以檢驗所學、收獲真知,同時找到自己短板,使得復學后的學習可以更有針對性,對未來的成長發展有裨益。
更多創業內容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創業頻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