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孫遠之)早在1993年,陳平兄弟就創建了知名物流企業宅急送,并苦心經營15年,將其打造成國內最具競爭力的快遞企業之一,也因此享有“中國快遞行業之父”的聲譽,后因發展理念差異而離開宅急送,2009年自立門戶創建了星晨急便,但因急于并購擴張帶來系列問題,最終在2012年宣告倒閉。
陳平
1959年,陳平出生于湖北。兄妹4個中,陳平跟二哥陳東升(目前為泰康人壽董事長)最要好,上學那會,總跟二哥屁股后面折騰,動不動就翻墻出去玩,還拆壞了學校唯一的一臺收音機。
1990年,學美術出身的陳平從中央工藝美院來到了日本。當時陳平的心中有一個最簡單的想法:在那里要找到一個能使自己人生閃光的契機,為自己“這輩子做什么”找到定位。陳平恐怕怎么也想不到,他的人生真的在那里出現了轉折。
在日本不到3個月,陳平注意上了日本鋪天蓋地的“宅急便”。那時日本的大街小巷充斥著比出租車還多的速遞車輛。到學校還書、向房東付錢、送圣誕禮物……人們無須事必躬親,只要招呼一聲“宅急便”就一切OK了,費用只相當于公共汽車的車費。而且因為可以貨到付款,往往不花一分錢便把這麻煩事兒辦成了。這讓陳平動心了。
1994年,從日本留學歸來的陳平,與其二哥陳東升各出25萬元,創立了宅急送的前身北京雙臣快遞有限公司。他首先在北京嘗試同城速遞業務,買了3輛車,招了幾個司機。盡管他心中有“宅急便”的藍圖,但由于業務的不清晰使他走了不少冤枉路。
資料圖
90年代的中國,老百姓生活中幾乎不存在“快遞”的概念,雙臣正式開業第一天,沒有生意;第二天,沒有生意;第三天,還是沒有生意;第四天陳平急了,7個人一起去大街上“掃街”,終于迎來了第一單生意:在中關村,一個等車的人將他們的快遞車誤認為是載客的小巴,上車給了1塊錢,然后搭車到了亞運村。
不能等著生意上門,陳平開始在報紙縫的小廣告里找活干。幫人接送孩子上下學、換煤氣罐、搬家、火車站接人。就這樣,他們咬著牙撐到年底。
“看來還是學藝不精”,1995年春節一過,陳平去了日本長野,找到一城株式會社的負責人小林。沒有想到小林對中國的快遞市場非常看好,兩人一拍即合。雙方的合作使公司再次活了過來。
1996年情人節,小林給陳平支招“送鮮花”。結果,雙臣馬上火了,4部電話,從早上8點一直響到晚上10點,當天就接到了1萬多單,日營業額超過15萬。之后陳平給雙臣取了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宅急送”,然后大步流星朝前跑。
從1998年開始,“宅急送”的業務逐漸走上了正軌,業務主線也變得越來越清晰。當年“宅急送”即以北京、廣州、上海三地為基地,以武漢為交匯中心,開始了輻射整個中國東半部的24小時全國“門對門”快運服務。短短一年時間,陳平就建成了6個子公司,200個網點,每年營收保持著80%的增速。
到了2007年,宅急送的營業額已經突破13億,員工近萬名,覆蓋了全國300多個城市,成為快遞業的老大。
正當陳平笑傲于快遞業江湖時,一次接受采訪期間,偶然得知順豐快遞營業額已經達到了26億。這讓陳平很是震驚,強烈的好勝心讓他很難接受這個現實。和宅急送主打大件包裹為主不同,順豐主打小件物流市場。
陳平發話,要收購順豐擴展自己的業務。但誰知道,陳平坐飛機南下,王衛見都沒見一口回絕。
2008年宅急送決心力拓利潤更為豐厚的快遞業務,但遇上了08年的金融風暴和全行業的大蕭條,公司經營出現困難,陳平被迫承擔責任,選擇離開了宅急送,告別了為之奮斗15年的宅急送。他一個人出去旅行,只身躺在100元一晚的旅館里,陳平覺得,“誰都沒有錯,只是我難過。”
2009年,他自主創立了“星晨急便”,主攻他看好的小件物流領域、電商方向。東山再起的消息一出,就獲得了阿里巴巴7000萬的戰略投資。此后3年不到,星辰急便就擁有了150個運轉分撥中心和將近4000個網點,即使有“四通一達”在一旁虎視眈眈,陳平也毫不畏懼。
星晨急便與深圳鑫飛鴻合并
2011年,星晨急便與深圳鑫飛鴻合并,陳平原本希望通過后者的網絡平臺繼續做大規模,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沒想到不到四個月就被后者的4000萬債務拖向了深淵。當時的陳平,完全低估了整合的艱難。由于兩家公司的文化完全不同,還有不少網點是重合的,網點之間還經常會為爭地盤吵得不可開交,最終,合并帶來的協同效應還沒看到,星晨急便已經出現問題。
結果,2012年春節剛過,星辰急便業務便開始大幅萎靡,“陳平攜款跑路”的消息不脛而走。僅僅一個月之后的3月1日,陳平就不得不宣布放棄收購,星辰急便隨即退出江湖,陳平的快遞夢再次破滅。
值得注意的是,曾經一度占據快遞行業頭把交椅的宅急送,現已很難在快遞業的第一梯隊中見到其身影,而原來的追隨者申通、圓通、韻達、順豐等,卻已紛紛完成資本化道路,成為快遞行業的巨無霸。
以上就是創業資訊,更多資訊請關注財經365創業頻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