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打過工你就會知道,打工不是長久的事兒,年輕人總不能在外面打一輩子工吧?所以不少“打工仔”逃離大城市,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2017年2月25日,舞鋼市楊莊鄉操占村的一處草莓種植大棚內, 一壟壟土埂翠綠掩映,一顆顆草莓鮮紅欲滴……大棚內,38歲的孫延海正陪著幾個客人采摘草莓。“原以為剛過罷年不會有客人來,沒想到今天來了這么多人。30元一斤,供不應求。”孫延海嘿嘿笑著說。
早些年,孫延海為生計外出務工打拼。去年春節,他打工回來后和朋友閑聊,聽說有人種草莓發了家,讓他頗為動心。回家后,他把想法兒跟妻子王艷茹一說,妻子有了顧慮:“咱也沒種過,沒經驗、沒資金,要是賠了以后的日子可咋辦?”“打工不是長久的事兒,總不能在外面打一輩子工吧?我想試試!”孫延海堅定地說。去年過完年,孫延海就跑到信陽、周口、長葛等地學習草莓種植技術,經過幾個月的學習,更讓他堅定了回鄉創業的信心。去年5月,他在家里一邊著手草莓育苗,一邊跟鄉親們協商承包農田。聽說他要種草莓,鄉親們都很支持,最終,他順利流轉了18畝地。
為了實現“創業夢”,孫延海不但拿出多年的積蓄,又找親戚朋友借了一部分資金。為節省開支,他自己焊搭大棚鋼架。“當時是6月底,馬上就到伏天了,每天都疲憊不堪。”孫延海回憶起當初的艱辛,感觸頗深。
第一年種草莓,孫延海一點經驗也沒有。不懂技術,他就鉆研相關書籍;遇到病蟲害,就跑東跑西虛心找行家咨詢,孫延海說:“那一段時間的學習勁頭比上學時還足,起早貪黑,從書本上學,跟技術專家學,收獲確實不小。”到了草莓收獲季,孫延海跑到朱蘭、寺坡等大型超市推銷。同時,腦子靈活的他還開通了微信營銷模式,他把自家的草莓拍好照片發到微信朋友圈。漸漸地,一些外地的游客也紛紛跑來采摘、游玩。孫延海還加大宣傳力度,開展一些采摘活動,為自己的草莓基地增加人氣,打響草莓園的知名度。“今年的草莓根本不愁賣。草莓畝產6000至8000斤,等草莓下市后再種上應季蔬菜,提高土地利用率,每畝地至少能帶來兩萬元的純利潤。”他算了一筆賬。
以上就是新三板創業資訊,更多資訊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創業頻道(原標題:小伙子種草莓年入30萬,來看他的“莓”好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