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校園里,讀書很重要,但發現商機也不要錯過。這不,不少大學生將QQ和微信與銷售聯系在了一起,通過線上訂單是銷售,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訂單式銷售 掘金賣水果
馮堅在宿舍整理水果
馮堅(右持秤者)曾經在校園里擺攤
馮堅是南京師范大學仙林校區中北學院大二的一名大學生,今年21歲,來自淮安漣水縣,他父母都是公務員。原本不愁生計的他,卻與其他忙著考證的同學不同,早在去年9月份起,就在校園里擺攤做起了生意,稱要讓同學吃上最便宜的水果。
去年進入大二后,馮堅開始想創業。他說,想來想去,還是決定賣水果。“這看似小販的做法,如果真正做起來,很鍛煉人的。”馮堅說,在決定賣水果前,他做了充分的市場調研。
選在學校里賣東西,馮堅稱,最主要的客戶群體就是學生,只有賣他們經常消費的商品,才有市場。而他所在的校區里,女生數量遠多于男生,而她們最喜歡吃的是水果,于是他選擇賣水果。那如何進貨,進什么品種的水果?以及采用何種方式賣,如何定價錢等等,這些問題令剛入手的馮堅頗費腦筋。
看到學校各區食堂基本都有固定的攤位,并租給不同的商家買賣商品時,也有水果賣。于是,馮堅利用時間差,在食堂門口擺起了水果攤。“這種練攤方式挺鍛煉人的,要膽量,還要有策略。”馮堅說,因為是生手,要想吸引同學們的眼光,就得有絕招。于是,他打出了一句簡潔實用的宣傳語:“少一兩,賠一斤。不好吃,就包退。”短短12個字,立即招來了很多關注的眼光。生意一下子就好起來了,并得到了同學們的信任,大家都愿意在他這兒買。“生意好的時候,我創造了90分鐘營業額1000多元的紀錄。”馮堅說。
在校園里,一些出售水果的正規商鋪,經馮堅的水果地攤這么一擺,不少生意被搶走了,這也引起了水果攤販的不滿。無奈之下,為避免這種沖突,有相當長一段時間,馮堅在學校里打起了游擊戰,躲著到處擺地攤。
馮堅并沒有放棄,他想到另辟蹊徑,開始制定了一套自己的規劃,并付諸實踐。
不久前,馮堅在校內人人網上建立了一個“公寓水果”主頁,通過網絡的方式來銷售水果。記者了解到,馮堅用賣水果賺得的錢,買了一部iphone手機,便于隨時上網,更新信息和接收訂單。
馮堅稱,通過自己的努力,他已經賺到了一定的人氣。現在他已不再在校園里擺攤了,改為網上銷售。同時,他在這個主頁上制作了水果訂單表格。“如果有人在這上面下訂單,他收到后,就會組織同學去送貨,現在的銷售方式主要就是通過送貨上門。”馮堅說,將同學們訂購的水果送貨上門。
現在,馮堅每天都會在網絡上發出通知,告訴同學們當天的水果品種以及價格,并會陸續收到登錄同學在下面的留言,或者訂購水果;或者,收到用短信的方式訂購。目前,他這個建立時間不長的主頁,訪問量已達到7000多人次。有意思的是,馮堅現在已經著手為這些顧客建立用戶資料群,并每星期設定抽獎獎勵,而獎品則是免費送一斤水果。
“等到以后畢業了,還能回想起跟兄弟們一起創業賺取的‘第一桶金’,這樣的友誼更有意義。”馮堅稱,從小到大,他就是個想法很多的人,但身邊的人總是說他的想法不切實際,他也有想做出點成績來證明自己的想法。而且,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90后”研究生 微信開出了水果鋪
浙江大學10多名“90后”研究生,去年8月在微信開出了水果鋪,僅半年多時間,銷售額已達到300多萬元。
這個水果鋪名叫“必果”,今年24歲的浙江大學光電工程專業研二學生劉浩是“老板”,和他一起創業的幾乎都是清一色的理科男生。
“以前有人會問,一群研究生賣水果,是不是有點不務正業?人家北大學生能賣豬肉,我們為什么不能賣水果呢?創業沒有高貴低賤之分,能滿足顧客需求、解決市場痛點就是好項目。”劉浩說。
憑借“微信下單,一小時免費送貨上門”“價格比實體店便宜10%~30%”等優勢,半年多時間里,水果鋪已吸引了杭州1.5萬多名粉絲,每月的銷售額接近40萬元。
讓他們意外的是,微信水果鋪開張僅一兩個月后,就有人找上門來投資。目前公司已有100多萬元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