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開業一個星期后,第一位顧客“走進”了孫敬垚的店鋪,抱著試試看的想法,給她寄來了娃娃。
“當時超級激動,又有點心慌,怕自己一個手抖,就把人家‘閨女’毀容了。”孫敬垚說,為了讓顧客放心,她還加了對方微信,從“養”娃娃的小竅門到生活小事的互相吐槽,得到了對方的信任。她500元左右的改妝費,也被顧客笑稱“白菜價”。
市場營銷金俊安“剪”出三個展廳
心靈手巧多是形容女生,可來自山西的“85后”男孩金俊安卻有一雙比女孩更巧的手,他靠一把剪刀、幾張宣紙,在武漢“剪”出了三個展廳,月盈利超2萬元。
2009年6月的畢業季,金俊安沒有急于找工作,而是參加了一個創業大賽,以“小剪紙大產業”的創業計劃,贏得了珞珈創業園的扶持。當年9月,他創辦起武漢市洪山區俊安剪紙工作室。4年來,他不斷開拓營銷渠道,終于闖出了一片天,并帶動30多人就業。
從10歲開始,金俊安就跟著奶奶學剪紙。2006年9月,金俊安考進武漢商貿職業學院,學習市場營銷專業。大一下學期,他在學校舉辦了個人剪紙展。
在這次個展上,金俊安賣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幅剪紙作品。一個外教對他的剪紙非常感興趣,花20元錢買了一幅。這次剪紙展催生了他心中的創業夢。
后來,外教們都知道了金俊安,每逢寒暑假,他們總要買很多剪紙帶回國,送給親朋好友。見小剪紙有大市場,金俊安在校內創辦了俊安剪紙協會,教學弟學妹剪紙,會員一度超過100人。這也為他日后的創業積累了大量剪紙“工人”,建立了廣泛的市場關系。
2011年9月,金俊安參加了武漢市第六屆創業趕集會,他的剪紙在這個趕集會上一炮而紅,訂單數量大幅上升。這以后,工作室扭虧為盈。接下來的一年,他找到了更好的市場切入口——中外大學間的文化交流會。外國人非常欣賞有著濃厚中國味兒的剪紙,金俊安便與武漢多所學校建立了合作關系,業務渠道進一步拓展。
2012年4月,學妹李丹丹及另外4人加入到金俊安的工作室,成立一個新的設計營銷團隊。此前,李丹丹在北京工作,一個月工資六七千元。她看好剪紙的發展前景,毅然辭職回武漢,負責工作室的市場拓展和營銷策劃。她為工作室開通了淘寶店,牽頭辦展銷會,極大推動了產品的銷售。
如今,俊安剪紙工作室每個月凈賺2萬余元,產品遠銷歐美十幾個國家,還帶動了30多人就業。但金俊安沒有止步,他每天學習中國古典文化典籍,發掘更多的原始創意,“技術很簡單,創意很難。”
以上就是新三板創業資訊,更多資訊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創業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