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當年義烏拉鏈行業引進專業設備的第一人。”一位與陶海弟相交近二十年的朋友說。在中國目前最大的拉鏈生產基地義烏,偉海公司擁有義烏拉鏈行業當年最好的設備,擁有最早的研發中心,“產品好賣到客戶蜂擁到工廠,等在機器邊取貨”。
然而,他并不滿足在拉鏈方面的成就,尤其是當看到身邊的朋友都介入房地產業之后。
2004年,偉海拉鏈開始涉足房地產,在毗鄰義烏的金華浦江縣成立浙江新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陶海弟任法定代表人,開發的樓盤名叫“東方和園”。公開信息顯示,該樓盤項目總投資4.2億元,分3期滾動開發,定位為高端學區房。
房地產項目未達預期,卻占用了大量現金流。
2008年,在國際金融危機連鎖影響下,陶海弟突然感到資金捉襟見肘,壓力巨大。
“陶海弟2008年就向政府尋求過幫助。”王基昌說。好在,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陶海弟最終度過了那場危機。
2008年金融危機后,國家寬松的貨幣政策,直接帶來了新一波擴張潮。“那時資產價格都在上漲,大家都是擴張。”朱巧偉評價。
“當時的銀行都是‘跪’著求企業借貸,沒有抵押,還會通過聯保方式幫你找擔保方。”一名義烏企業家回憶說。
以偉海為例,偉海的主業產值最高也就四億元,但此后偉海卻一直在拿地借款。朱巧偉在托管審計時,發現偉海收到的銀行貸款早已“遠遠超出”此數。
銀行也有責任,“盡職調查不充分,風險調查也沒做到,一拉到互保企業,就拼命送貸款給它。如果資產價格繼續走高,他可能還能融到更多錢。”朱巧偉說。2010年,陶氏家族又和義烏一家大型民企伊美控股集團下面的投資公司聯合成立浦江新廈東方藍郡置業有限公司,開發被描述為“浦江新貴”的東方藍郡項目。
“正是后面開發的這一項目最后拖垮了偉海拉鏈。”陶海弟的一位朋友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沒有房地產操作經驗,又趕上房地產最不景氣的時候,一下子就被套牢了。”2014年3月,她最后一次見到陶海弟時,陶已是愁容滿面。
由于窟窿太大,這次陶海弟未能脫局。
房地產項目就像臺抽水機,源源不斷地抽干了尚有生機的偉海拉鏈主業。
最終,中國第二大拉鏈企業偉海集團的老板陶海弟豪賭了一把,一把輸光了自己的人生。
從坐擁高達數十億元級龐大產業帝國的君主,直接跌入人財兩空的窮途——企業被托管重組,本人亦身陷囹圄。
草根創業起步、投資實業發家、進軍房地產套牢、深陷互保困境資金鏈斷裂……偉海拉鏈的潰敗遭遇,正是如今一些浙江制造業企業家的普遍經歷。
創業難,守業更難!
你說呢?
以上就是新三板創業資訊,更多資訊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創業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