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獲獎者已是知名人物。比如36歲的劇作家安妮·貝克(Annie Baker)曾憑借《電影》(The Flick)獲得2014年普利策戲劇獎,被認為“善于挖掘人說話和行動時候的微小細節,并且聯系到人類語言局限導致的荒誕和悲劇性”。
又比如44歲的戲劇藝術家泰勒·麥克(Taylor Mac),他是長達24小時的馬拉松式音樂劇《24個十年流行音樂史》的創造者。該劇入圍了今年普利策戲劇獎,并將繼續記載和追蹤美國行動主義和音樂的歷史。麥克阿瑟基金會贊許這位藝術家“讓觀眾成為活躍的作品參與者,使得劇場戲劇化地成為創建社區和聯結的空間”。
今年最年輕的獲獎者是移民青年組織“夢想聯盟”(United We Dream)的創建人兼執行董事、33歲的克里斯蒂娜(Cristina Jiménez Moreta)。年紀最大的獲獎者是63歲的攝影師兼教育家達沃德·貝(Dawoud Bey)。這位攝影師因創作邊緣化個體的大型肖像畫而知名。為了完成1992幅高中生的作品,他在一個半開放式的工作室里工作,并將項目和肖像畫創作相結合。
“今年許多獲獎者都來自藝術界,這并非計劃之中的事。我們并不是以一個主題概念出發。”塞西莉亞稱,“我們只是尋找那些具有創造力并且推動跨界的人。”
62.5萬獎金讓獲獎人更自如,也可為行業貢獻
麥克阿瑟天才獎的獲獎者往往在官方正式宣布之前就收到了電話消息,還被要求暫時先保密。獎項的評比全程都喜歡“神秘”:由各領域匿名專家組成的小組先進行提名,約12人的組委會再從中敲定獲獎者。組委會這12名成員也不被公開。
不止一個獲獎者因此懷疑接到的電話是一個惡作劇。
曾經出過這樣的笑料,2008年的獲獎者之一,發育生物學家蘇珊·芒戈接到獲獎的電話通知后,一度以為這是一個詐騙組織。
“知道有這么一個獎(指麥克阿瑟天才獎)后,我曾幻想自己獲獎。”40歲的音樂人萊安諾·吉登斯(Rhiannon Giddens)也是今年的獲獎者之一。上個月,她在一家咖啡館接到了一通來自芝加哥的陌生電話,當場震驚。
因為麥克阿瑟天才獎有“天才”二字,人們容易對這一獎項有一些誤解。其實麥克阿瑟天才獎真正關注的是獲獎者的創造力,被用以表彰那些“極富創造力”的人。對獲獎者而言,他們既不需要提交個人申請,也不歷經任何筆試、面試,突然有一天接到獲獎通知電話,便能在未來五年時間里獲得高達62.5萬美元的獎金。
在塞西莉亞看來,“天才”是一種狀態,“創造力”才是動態的,是人們正在做的事。她說:“我們希望當人們關注這個獎,會去思考如何在各自的領域更具有創造力。它為人類精神做出貢獻。”
62.5萬美元的獎金以“無條件”為前綴,意味著獲獎者可以自由支配。劇作家安妮·貝克向《紐約時報》表示:“我感覺自己從幾十年的經濟負擔中得以解脫。從此我的工作就是每天早晨醒來問自己——我想寫什么?我可以寫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不過麥克阿瑟天才獎向來都是獎勵“個人”,一些獲獎者會為他們強調協作性的工作性質發聲。比如致力于研究社會規范和社會網絡影響行為方式、39歲的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貝琪(Betsy Levy Paluck)說:“我和一群學術圈外的人士合作研究,一些好的想法其實是他們的想法。”
普利策小說獎得主越南小說家阮越清(Viet Thanh Nguyen)被麥克阿瑟基金會表彰。“我感到一種深深的謙卑,因為我知道當代還有許多其他作家應該得到這個獎項,并且過去的許多作家本應該得到這個獎項。”他說,“我想到那些作家的作品在這個獎項還沒有設立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是他們使我的作品得以誕生。這讓我更加感激。”阮越清也表示要把獎金用于為他創立的網站Diasporic Vietnamese Artists Network招聘網編,因為網絡讓更多越南藝術家為人識別。“我回想起第一位美籍亞裔作家,他們當時非常孤獨,而他們也值得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