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創業成本是創業時需要考慮的最為關鍵的因素之一,而創業成本高低已成為各地政府部門衡量和對外宣傳本地投資環境的一個重要指標。
日前,上海交通大學深圳研究院完成的《深圳與國內其他主要城市創業成本比較研究》科技報告正式發布,報告從創業企業發展、辦公樓租金價格、融資成本、創業氛圍、創新資源、政府信息透明度等15項指標著手,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重慶、蘇州、武漢、成都、西安、杭州、青島12座城市的創業成本要素展開全面對比研究。
深圳的創業優勢究竟在哪里?
其一,深圳創業密度居首 平均每10人就有1名創業者
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已有近120萬家企業在深圳注冊,注冊資金總額近10萬億元,商事主體總量和創業密度居全國各大中城市首位。以深圳有大約1100萬常住人口計算,大約每10人就有1名創業者。
同時,深圳新增企業中注冊資金在100萬—500萬元的比例超過四成,除注冊資金為100萬元以下的小型公司的新增數量同比略有下降以外,其他區間的新增企業數量都在穩步提升。這得益于注冊資本的認繳制,極大地減輕了企業的負擔。
截至2016年,深圳創業者過百萬,超過六成來自廣東、湖南、湖北、江西和四川。創業者中,40歲以下的超過六成,成為了深圳創業大軍中流砥柱。此外,深圳的女性創業者日漸增多,占比超過四分之一。
其二,深圳創新資源第一 大約1萬人就擁有73件發明專利
據了解,深圳已經培育和聚集了超過8千家創投機構,管理資本超過4千億元,是全國創投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在通訊設備、計算機等制造業方面,深圳一直位列全國前列。
截止至2015年,深圳大約每萬人擁有全國73.73件新發明專利,遠高于北京的61.3件。
報告顯示,近年來深圳不斷圍繞“雙創”需求構建政策鏈,制定促進創客發展的若干措施,構建覆蓋不同創新主體和創新創業全過程的政策體系。
特別是2016年,在現有政策基礎上,深圳又結合科技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出臺促進科技創新、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促進人才優先發展、完善人才住房制度、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等五大類文件235條措施,進一步形成精準性、組合型的政策供給。
一系列舉措的背后,年輕的深圳正涌現出華為、中興、騰訊、大疆、比亞迪等知名企業,每年匯集成千上萬有創業夢想的年輕人,平均每天成立537家公司,每26個人開一家公司,已是名符其實的“創業之都”。
其三,法治建設較完善 創業者歸屬感強
報告顯示,在法治建設較為完善。“它不會排擠外來者,創業者可以獲得一個相對自由的競爭環境。”上述負責人表示。研究數據還顯示,深圳的社會關系成本得分在12座城市中排名第十一,優于北上廣等一線城市。
以上就是新三板創業資訊,更多資訊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創業頻道(原標題:北上廣等12座城市PK!深圳創業優勢究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