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金力泰斯時試圖借助阿德勒“在型材、板材市場的業務推廣,積極拓展建筑涂料市場,拓展環保涂料領域”的愿望徹底落空。實際上,2015年至今,阿德勒不僅沒有完成其承諾的業績,反而持續虧損。
繼去年收購新三板“三好生”銀橙傳媒未果后,上海金力泰近日再因收購資產惹出“煩惱”。
“上海阿德勒經營持續虧損,陷入僵局”,請求法院判令“立即解散”,6月25日晚間,金力泰的一紙公告中,控股子公司上海阿德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阿德勒”)的兩位股東朱云川、潘能文提出了上述請求。
同時,金力泰也要求阿德勒董事長、原控股股東丁擁軍支付2015年、2016年累計2763.7萬元(部分抵銷后為2563.7萬元)的業績補償款項。
短短兩年,從甜蜜牽手到拒絕履約,被大股東和中小股東置于眾矢之的上海阿德勒究竟經歷了什么?雙方的利益糾葛背后,又有何隱情?
業績承諾落空
2014年12月26日,主營汽車涂料和工業涂料的金力泰與阿德勒自然人股東丁擁軍、朱云川、潘能文等簽訂了《增資協議》,以1999.2萬元自有資金對阿德勒公司增資,由此拿下阿德勒51%的控股權,丁擁軍則持股37.24%,朱云川、潘能文則分別持股7.84%、3.92%。
據公開資料顯示,阿德勒成立于2012年8月,主營鋁塑共擠型材及門窗的加工銷售,注冊資本只有50萬元,2014年1-11月營收僅178.1萬元,凈利潤1.06萬元。
面對斯時上市公司的牽手,阿德勒法定代表人丁擁軍“信心”膨脹,給出了2015-2019年稅后凈利潤分別不低于800萬元、1400萬元、2000萬元、2600萬元、3000萬元的業績承諾。
顯然,金力泰斯時試圖借助阿德勒“在型材、板材市場的業務推廣,積極拓展建筑涂料市場,拓展環保涂料領域”的愿望徹底落空。實際上,2015年至今,阿德勒不僅沒有完成其承諾的業績,反而持續虧損。
2015年阿德勒就以虧損1060.4萬元的業績給了金力泰當頭一棒,而2016年營收和凈利潤更是大幅下滑,其年營收1248.57萬元,同比下降39.72%,凈利潤虧損2158.66萬元,同比下降103.56%,合并后對公司凈利潤的影響為-1100.92萬元。
而業績上的巨大差距或便是此次股東要求解散阿德勒的導火線。
6月26日上午,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嘗試聯系金力泰董秘杜晟華,不過其以“最近比較忙”為由拒絕了采訪,只是表示,“就是對方沒完成對賭,要求對方履行承諾”。
“2015年起,針對上海阿德勒業績未達標的情況,曾多次向丁擁軍發出書面函件,與其商討可行方案。”在6月25日金力泰發布的有關公告中表示已經委托律師發出《律師函》,但是“對方至今未履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也輾轉聯系到提出“解散公司”請求的股東之一朱文川,而其對此事則諱莫如深,他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參與公司具體經營管理”,隨后掛斷了電話。
虧損背后另有隱情?
“公司到現在為止沒有開過一次股東大會,所以中小股東根本不了解公司的經營情況。”6月26日下午,丁擁軍在電話中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其指出,公司的業績虧損背后,與上市公司的內部管理不無關系。
“上市公司派了三名董事,一名監事,還有一位財務入駐,背后有很多管理方面的問題。”丁擁軍補充道,但關于更多細節,其表示不方便電話透露。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各方在增資協議中約定,上海阿德勒董事會成員由各股東委派共5人,其中金力泰委派3名董事,其他股東代表委派2名董事;設監事一名,由全體股東按出資比例推選,同時金力泰將向上海阿德勒派出一名財務負責人,負責監管日常財務活動。
對于上述情況,金力泰方面并無回應,其僅在公告中寫道,“正積極努力處理上海阿德勒的相關事宜”。
“公司總部在上海,生產公司在浙江,目前一切業務經營正常。”一位阿德勒的工作人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這類情況不多見,一般是債權人申請公司破產清算,然后分配相應的債權,然后申請進入公司解散程序。”對于其余兩位股東請求解散阿德勒的合理性,北京市問天律師事務所張遠忠律師解釋稱,根據新修訂的《公司法》,當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繼續存在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通過其他途徑不能解決的,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10%以上的股東可以請求法院解散公司。
“關于解散公司的程序,不是看各方的持股比例,而是看各方的債權情況,如果公司的確連債務清償能力都沒有,可以根據相關條件申請解散。”張遠忠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