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減持新規),其積極意義顯而易見:對于那些慣于利用市場漏洞套利的上市公司重要股東,限制其減持行為,在客觀上的確保護了中小投資者的利益。然而,減持新規也可能導致“打擊面”過大。單就減持新規可能造成的市場流動性緊縮而言,其可能放大股權質押風險,在造成市場擾動的同時,開辦股權質押業務的金融機構也可能因此被牽連。
近期,A股市場連續一個多月震蕩下行,伴隨著市場跌勢,有證券公司研報顯示,截至5月23日收盤,A股股權質押交易低于警戒線、需要追加擔保品的股票有223只,市值共計1182.66億元(以質押率4折、警戒線150%計算),相比質押發生日的總市值2347.98億元,已經接近腰斬。
總體來看,面臨質押風險的股票以中小創股票為主,這也是為金融機構捏一把汗的重要原因。不得不說,我國金融機構的業務開展不夠審慎,股權質押業務也不能幸免,在成熟的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對業績不夠穩健的小市值股票的警惕性是很高的,要么不受理其股權質押申請,要么會給一個很低的質押率,可能只有20%。而在A股中小創股票上,金融機構做股權質押的實際質押率,創業板約為30%-35%,中小板則高達40%-45%。
金融機構對待中小創股票的股權質押缺乏審慎,在一般情況下是沒問題的,但當下,高壓監管之下再出減持新規,卻令金融機構很被動。一般情況下,股價觸及警戒線可以要求追加保證金,觸及平倉線可以強行平倉——— 即便上市公司業績很差,只要殼資源還有價值,對股票的流動性就不用過度擔心。而當下,殼資源價值持續縮水,中小創市場的流動性已不復從前,減持新規出臺后,將加劇這種狀況。
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減持新規出臺與否,當前金融去杠桿和高壓反腐的監管邏輯和中小創的估值狀況,決定了中小創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主線和大勢還是去泡沫,與之伴隨的是流動性趨弱。就減持新規而言,其出臺的本意在于穩定市場,以最大程度減小A股市場化改革的阻力,使資本市場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但其對市場流動性的影響也不容忽視———6月1日,A股百股跌停,創業板指數大跌2%,說明市場對此已有充分預期。此外,限制減持政策的出臺,也會令估值處于高位或其他有減持需求的上市公司的重要股東提前、集中兌現1%的減持額度,這在短期內顯然加劇了市場波動和流動性趨緊的速度。而未來一段時間,如果上市公司股價集中觸及股權質押的平倉線,金融機構可能會面臨不能順利平倉的風險。
應該說,當前A股趨向市場化的監管思路仍然是足夠清晰、有連續性的,減持新規和IPO略微放緩很可能只是策略性的政策變化。就當下而言,A股股權質押觸及警戒線的規模尚不足以引發金融風險,但可以肯定的是,減持新規將會加劇中小創去泡沫進程中的流動性緊縮,這對于開展大量股權質押業務的金融機構來說,是實實在在的風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