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區塊鏈技術集成了分布式記賬、不可篡改、內置合約等多項基礎技術,以更低成本建立信任的機制。從前兩代的區塊鏈技術來看,數據算法、密碼學機制保證了數據的連續和一致性,共識機制踐行了去中心化的“民主”精神,智能合約程序則給區塊鏈技術賦能,試圖改變人類原有的生產力以及生產組織方式。
而現實情況是,現階段的區塊鏈技術在SHD(安全性 Security,縮寫為“S”)、(高性能 High-performance,縮寫為“H”)、(去中心化 Decentralization,縮寫為“D”)方面形成了一個此消彼長的蹺蹺板關系,而更多在此基礎上的理想化設計,也紛紛敗給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人性。
中本聰在低效 CPU的前提假設下,保證了安全性S和去中心化D并存,卻幾乎忽略了高性能H,由于共識算法和區塊容量的設計,比特幣平均十分鐘產生一個區塊,1秒鐘只能處理7筆交易。不僅如此,隨著高性能“ASIC礦機”的出現,普通的 CPU算力獲得收益的概率降為0,礦機輕易的獲得了超線性收益,后期礦場和礦池的出現更是徹底打破了去中心化D,現在比特幣顯然不是一個平等參與的社區。更糟糕的是,礦場和礦池不斷壟斷算力,必然會有少數參與者超過51%的算力(決定權),安全性S也會無法保證。
以太坊為了避免 ASIC礦機帶來的破壞性影響,采取了“反復讀緩存”的 ASIC抵抗算法,在短時間內維系了安全性S和去中心化D。但其最引以為豪的智能合約的第一個大規模應用“Crypto Kitties”,就令以太坊系統完全崩潰,高性能H顯得尤為低下。而拋棄了PoW共識,轉向PoS或DPoS共識的區塊鏈系統,盡管大幅提高了系統性能,卻忽視了去中心化的根本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