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不可否認的是,比特幣所代言的第一代底層區塊鏈技術具有顛覆性,極大降低了信用成本,激發了世界對去中心化的好奇和期待。
然而從虛擬貨幣和支付角度來看,比特幣同中心化的主流手段仍有很大的距離。截至目前,轉出一個比特幣大約花費28-30美元,確認比特幣交易平均花費4.5個小時,而同等時間內支付寶可以處理相似交易13億次。
近兩年來,流動性溢價已經讓比特幣成為“數字黃金”。當細究這一虛擬貨幣的實際“價值”,可錨定的僅僅是礦機的支出與電力的消耗。根據Digiconomist比特幣能源消費指數統計,當前比特幣挖礦年用電量為39.45TWh,折合美元超過20億,巨大的算力資源只是投入在維護低效能比特幣系統的穩健性之中。
面對巨大的算力浪費,以及世界對于區塊鏈技術應用的期待,Vitalik Buterin在2013年開始建立以太坊:一個可以運行智能合約的分布式網絡。圖靈完備的腳本語言為第二代區塊鏈技術帶了巨大的靈活性,開發者可以通過以太坊提供的各種模塊來建立自己的去中心化應用(Dapp),并通過以太幣通過Gas(燃料)的模式激勵各節點在鏈上活躍。
目前以太坊上已經擁有超過9萬種合約,然而這些應用目前大多處于“發幣”階段。考慮到以太坊和比特幣的去中心化邏輯相同,每一步交易需要全網節點確認,在分片技術應用前,每秒大約只能處理20筆交易,遑論數萬個應用同時開足馬力。就目前來看,TPS(系統吞吐量)的限制讓以太坊成為一條擁堵的收費公路,沒有像樣的跑車,即使有,也無從酣暢通行。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期待與底層技術發展的制約間的矛盾將日益凸顯,如何通過鏈與鏈之間的價值傳遞構建包含億級,甚至百億級應用的區塊鏈系統成為業界亟待破解的技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