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場上一周的黑色星期一,一不小心變成了黑色一星期,全球投資者情緒大為波動,嚇得不輕!
但是我們很正式的通知全體內地投資者,不管別人的市場如何反應,我們內地市場本周決不會再出現黑色一星期,因為我們有春節,本周內地資本市場僅僅開市三天 : )
言歸正傳,我們想要來討論一個問題,市場到底知道什么?它是不是比我們所有人都更聰明呢?答案是,市場整體在智力水平上,沒有協同效應,它并沒有比我們知道更多的信息;但是它在情緒上有協同效應。
也就是說,如果市場里有三個參與者,每個人的智力水平都是100,那么市場整體是三個人水平相加后除以三,還是100的水平。但是情緒上不是,這三個人之間的內心情緒感受會相互傳染,最后市場情緒是三個人情緒體驗相加甚至相乘的結果。
因此,市場總是經常會出現大悲大喜情緒化的表現,這就是情緒上的協同效應。
在這種情緒下,市場大幅波動就會產生恐懼心理。我們破除恐懼的唯一辦法,就是面對它,認識它,然后拆穿它。
熊市大概有三種典型情況:系統性熊市,周期性熊市,情緒化熊市/傳染病熊市。
系統性熊市它是和經濟周期相關的。經濟的發展自有其周期性規律,一般認為是信貸周期/貨幣周期造成的,各國央行大放水,錢多得到處都是,造成非理性繁榮。到了這個階段,各國央行為了控制泡沫,一般會提高利率;利率抬高,刺破泡沫,過度繁榮的經濟就走向蕭條。
這種情況出現,會體現為經濟數據出現異常,企業成本大幅抬升,收入大幅下滑,利潤水平大幅倒退,伴隨失業率抬高等一系列基本面惡化。很顯然,目前全球從歐美到亞太,經濟基本面都不錯,我們正在經歷的,并不是這種情況。
2017年8月,我們一期節目明確表達過美國市場的嚴重泡沫問題,可是當時并無人在意。當時的節目,放在今天來看,一個字都不用修改。
相關回顧
▼
樹澤:對灰犀牛熟視無睹,才是投資中最危險的事
第二種熊市叫做周期性熊市。在資本市場里,有一個像行星公轉自轉一樣確定性的規律叫做鐘擺效應。這是美國著名投資大師霍華德馬克思發明的概念,它是說資本市場給出的價格,有時候貴到離譜,有時候便宜到乍舌,但就是很少給出合理定價,它總是在兩個極端間搖擺。
當興奮過頭資產價格高到離譜,熊市就會尾隨而來,它不需要任何原因和理由,就是過去漲多了,寵物已經遠遠跑過了主人,超過了經濟的增長,漲多了就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三種熊市,叫做傳染病熊市。它往往由一次傳言和一個謠言,經過反復的放大和醞釀,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大家的情緒像得了傳染病一樣。
最典型的是2016年底債券市場的蘿卜章事件。本來是一家機構出了問題,用蘿卜私刻公章,但是謠言越傳越大,竟然投資者認為所有的債券交易都不可信,都是用蘿卜敲章。事后發現,一個蘿卜引發的血案,就是無稽之談,自己嚇自己。
還有一個典型案例,是2013年的錢荒事件。甚至有評論文章指出,是2013年問世的余額寶給了一個太高的利率水平,導致了整體市場的利率提高,因此要把余額寶抓起來,因為它是吸血鬼!今天,這種言論你當笑話看,但是放在當時,人們卻因為恐慌情緒而信以為真。
那么,目前全球市場正在經歷的是哪一種呢?很典型是第二種情況,謠言止于智者的話,能避免疊加第三種。
不過大家可能會問,既然是美國的問題,為何中國香港和內地市場也表現糟糕?你美國泡沫美國自己去消化,我們又沒有泡沫,不要來連累我們啊!
這里面的機制是這樣的,如果有一家美國的對沖基金,合同約定80%投資美國本土,20%投資中國香港。那么當美國本土大幅下跌資產縮水,中國香港資產在它投資組合中的比重就會超過20%,這個時候模型會自動執行賣出香港資產的指令,瞬間把資產比例調整為8:2。
你如果知道這個機制的原理就會明白,其實根本沒什么可恐懼的,又不是我們的資產壞掉了。
最后總結,直面恐懼,拆穿它的假面,其實一點不可怕,你回過頭去看,其實整個人類歷史就是一部長長的永續的牛市,這一點,七萬年來從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