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幣升值勢如破竹,今年已經上漲超過4%,這個漲幅始料未及。不過更加讓人困惑的是,與人民幣的升值相反,資金卻是凈流出的,一般而言,資金流出說明投資者更看好境外資產,人們用人民幣換外匯,人民幣應該下跌才是,個中原因值得探討。
從數據變化趨勢看,我國銀行結售匯數據屬于劇烈震蕩型:今年初一二月份大幅下降,從3月份開始又逐漸小幅上漲,7月又出現下滑。這個變化趨勢說明一個什么問題呢,我們回顧市場,就應該清楚去年后半年監管層恢復并嚴格執行此前的關于資本管制的政策,同時對個人購匯,企業境外投資出臺了諸多限制措施,這一系列的政策導致結售匯逆差在1、2月份出現大幅下滑。到了三月,這個因素逐漸消失,由于美元匯率下滑,導致人民幣匯率出現上漲,這時候人們的貶值預期開始出現動搖,反映在結售匯數據上,就是結售匯數據出現平穩波動。這么大一個經濟體,區區幾十億美元的波動,不能說明什么。
這說明對于人民幣的預期正在扭轉之中,市場交易的價格在扭轉人們的預期,但同時流出的慣性仍在,當然力度大大減緩了。未來人們的預期是否能真正扭轉,還要繼續看市場表現,以及進出口差額。不過有一點也要注意,如果人民幣升值過猛,同時有人從長期來看預期人民幣還會貶值的話,可能就會產生抄底心理,結售匯逆差可能擴大,不過目前來看不是很明顯。
從國內經濟來看,趨勢在走向有利于人民幣匯率的方向,首先的一點是最近兩年的供給側改革大大緩解了人們的債務通縮預期,因為債務清償,會導致資產價格下降,企業投資萎縮、破產增多、貸款下降,經濟進入惡性循環,這是大蕭條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個理論是經濟學家費雪提出的,去年關于這個理論,央行曾經做過表態。
顯然龐大的企業和地方政府債務引發了政府的注意,去產能、去杠桿開始大力度實施,尤其是對煤炭、鋼鐵等黑色系產能的淘汰,在加上今年以來全國范圍內嚴格環保督查,從客觀上對產能出清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由此導致的煤炭、鋼鐵、有色等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使得大型國有企業從嚴重的虧損進入利潤修復,贏利可以作為清償銀行貸款的基礎,而且還可能引發其他投資,這一點對于人民幣匯率是一個本質的支撐。
從匯率市場而言,由于歐元上漲,美元下跌,從而引發人民幣兌美元的上漲;不過內部經濟的進一步風險釋放,是更為根本的。一個表征是,今年以來,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一改此前的貶值趨勢,開始由逐漸穩定,過渡到最近兩月的小幅上漲。
未來人民幣匯率還是決定于兩個因素:一個是美元的走勢,美元是否還會繼續貶值;一個是國內經濟狀況,供給側改革后,國內經濟是否還能出現新的動力和增長點,民間投資是否能跟上等等。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