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最高至6.7722元;6月30日,境內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設于6.7744元,三個交易日累計調高548基點;兩者先后刷新逾七個月高位。在美元持續弱勢并可能進一步走弱的背景下,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壓力顯著緩解,匯率預期進一步趨于平穩,前期大量未結匯頭寸存在結匯可能,或促使新增外匯占款結束長達三年的下滑。
美元持續走弱無疑是最近這波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主要原因。
6月30日亞市早盤,國際市場上美元指數已創出95.47的2016年10月以來新低,之前短短三個交易日里美元指數重挫近2%。而導致這波美元走低的原因主要包括:近期美國部分經濟數據不及預期;市場對9月美聯儲加息預期下降;市場對特朗普新政前景缺乏信心;歐洲經濟復蘇形勢良好,市場對歐洲政治風險的關注逐漸被貨幣政策緊縮猜測取代。
應該說,美元在過去數年里一枝獨秀,已充分反映了市場對美聯儲漸進收緊貨幣政策的預期,尤其在去年11月特朗普交易興起之后,進一步計入了對特朗普政府實施減稅、基建等政策以及對美國經濟增長與再通脹的樂觀預期,美元指數也由此創出十余年新高。但這之后,按部就班的經濟增長及政策調整已無法為美元升值提供額外助力,今年前兩次美聯儲加息都未能扭轉美元總體弱勢就是證據。不僅如此,如果前期樂觀預期無法達成,美元還將面臨“預期差”的考驗。今年以來,特朗普各項政策主張“落地”進度一直低于預期,就令美元飽受“預期差”的困擾。往后看,特朗普新政變現困難重重,這種困擾可能一直存在。
總的來看,當前美國經濟穩步增長,市場對美聯儲政策緊縮預期充分,周期性因素對美元上行的貢獻已在邊際趨弱,未來美國經濟增長波動、特朗普交易波動可能對美元維系強勢造成的挑戰反而值得關注。
與此同時,在市場重新審視歐洲經濟增長前景及寬松貨幣政策退出可能性之后,包括歐元、英鎊等在內的主要歐系貨幣展現出了很大的升值潛力。鑒于馬克龍贏得法國大選與默克爾可能連任德國總理,歐洲政治風險已下降,對于歐系貨幣而言,政治性風險因素在減少,周期性因素的正面貢獻則開始顯現。與當前美元所處環境相比,歐洲經濟復蘇還處在上半場,市場對歐洲收緊貨幣政策的反應很不充分,這為歐系貨幣走高特別是相對美元走高提供了想象空間。在美元指數中,歐元、英鎊等歐系貨幣占據相當大比重,可以預見,下半年歐系貨幣升值潛力釋放將是美元指數面臨的最大考驗。
美元弱勢可能還沒完,這對人民幣匯率趨穩是利好。如果美元繼續走弱,人民幣對美元可能出現階段性升值。同時,全球經濟復蘇共振過程中,資金對新興市場經濟體貨幣及資產的興趣在重新上升,也有望提振人民幣匯率,改善貶值預期。
與去年底相比,當前市場對人民幣貶值的擔憂已顯著下降,而隨著人民幣貶值預期繼續改善,之前企業和居民持有的大量美元頭寸可能會重新結匯,從而帶來外匯占款的改善。今年以來,央行外匯占款下滑幅度明顯收窄,5月份只減少293億美元,為2015年11月以來最小減少額。有理由相信,未來新增外匯占款將有望轉正,從而結束自2014年下半年以來持續長達三年的下滑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