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7日彭博報道,中國用5000億美元貨幣互換協議來換取全球范圍影響力,可以將之稱為貨幣外交。
當中國央行今年早些時候與蒙古續簽22億美元貨幣互換安排時,這筆交易為這個正邁向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尋求金援的苦苦掙扎的鄰國提供了一條生命線。
這項安排是中國央行最新達成的協議。中國已經與從蘇里南到新西蘭在內的超過30個國家達成了類似安排,合計最高金額達到3.33萬億元人民幣(約合4900億美元)。根據中國央行回復提問的電子郵件,這類本幣互換協議是為了提振貿易和促進金融穩定。
這樣做也有助于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并在全球舞臺上為中國的新興地位增色。
“這是一件事關聲望的事情,”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Jeffrey
Frankel表示。“他們急于獲得外界對其經濟強國地位的承認。”
問題是,這類本幣互換的使用細節很少。這引發了它們在幫助人民幣國際化方面能否發揮核心作用的疑問,同時也凸顯了中國在全面融入全球貨幣體系之前還要走的路。
“大多數本幣互換實際上并沒有被使用,”
紐約外交關系委員會國際經濟主任Benn
Steil表示。中國央行沒有回應關于這類協議確切使用金額的問題。
除非發生緊急危機,否則幾乎沒有理由從上述本幣互換中獲取現金。同時,由于資本管制收緊,4月份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額下降至兩年半低點。
巴基斯坦和韓國等國家的央行去曾使用過上述本幣互換安排。
隨著新貨幣互換安排的放緩,協議下的最大可用金額已經走平。這可能與當局為了支持人民幣匯率而干預匯市,從而導致中國外匯儲備從2014年的4萬億美元峰值下降至約3萬億美元有關。
從某些方面來講,貨幣互換可能會削弱中國央行推廣本國貨幣的作用,因為協議允許互換的對手方購買美元或歐元。Steil表示:“獲取人民幣互換安排的最終目的是確保獲得美元的流動性”。
中央銀行的貨幣互換有點類似消費者信用透支。中國央行將人民幣匯給提出互換要求的那些國家,他們再將資金用來支付從中國進口貨物的貨款--特別是在政府經歷資金危機的情況下--或者將其換成另一種貨幣。然后,雙方在商定的日期償本付息。
中國央行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從未有意針對貨幣互換的數量和規模設定目標,將繼續本著平等、自愿和互利的原則在相關工作上取得進展。
貨幣互換并非由中國首創。美聯儲在1962年冷戰最嚴重時期開始與包括西德在內的盟國進行外匯互換交易以規避黃金儲備的損失,并于2007年恢復了上述安排來遏制金融危機。
在危機期間,歐洲央行、瑞士央行和日本央行都參與了貨幣互換,并在英國脫歐等特殊時期加強了這種安排。
不過,中國央行所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的與日俱增,也凸顯了其貿易伙伴國擁抱中國經濟實力的意愿。
埃及與中國在去年12月份簽署了約26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從而允許這個北非國家在本幣自由浮動之后鞏固外匯儲備。
Marketfield
Asset Management首席執行官Michael
Shaoul表示,“鑒于中國央行是由政府控制的,大家可以將此視為一種貨幣外交,并不僅僅旨在提升人民幣的形象,更是為了中國自己的影響力。”
Fidelity
International投資方案設計主管David
Buckle認為,貨幣互換對于提升人民幣在全球央行外匯儲備中的使用也會發揮一些作用,因為人民幣已經被納入IMF的特別提款權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