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選第一輪投票結果將于當地時間23日晚上8點(北京時間24日凌晨2點)正式揭曉。
目前來看,雖然中間派馬克龍處于領先地位,但極右翼的勒龐和極左翼的梅朗雄也保持著相當的競爭力,選情撲朔迷離,可以說,第一輪出現任何結果都不那么讓人意外,而第一輪得票率排在前兩位的候選人將進入5月7日的第二輪投票競選。那么,究竟哪兩位候選人會贏得初選勝利,走向總統寶座的PK臺呢?
選情最膠著的一次大選
經濟疲軟的內憂,移民和恐怖主義的外患,均導致法國人心思變,民眾的不滿、躁動以及意見的分裂在此次總統選舉中爆發。此次大選可謂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時期以來競爭最激烈、選情最膠著的一次,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候選人眾多,“四強爭霸”難分伯仲。此次法國大選共有11位候選人,分別代表各自的黨派。其中,最有希望的四位候選人分別是:中間派獨立候選人馬克龍、極右翼國民陣線的勒龐、中右翼共和黨的菲永以及極左翼“不屈法國”的梅朗雄。從民調結果來看,在第一輪競選過程中,這四個主要候選人的支持率十分接近,差距均不超過5%。
各候選人政治主張迥異。由于法國當前的執政黨——社會黨的糟糕表現,民眾對其失望透頂,該黨候選人、前教育部長阿蒙已幾乎無勝選希望,取而代之的是帶著不同政策主張的各種派別候選人。如果算上阿蒙,此次大選的5位主要候選人全面地覆蓋了極右、中右、中間、中左、極左等五個派別。這5個派別在經濟、政治等領域的政策信念涇渭分明。
民調結果變化莫測。今年2月以來,民調結果變化劇烈,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馬克龍和勒龐的支持率波動較大,勒龐的支持率從27%降至最新的22%,馬克龍的支持率則在不斷波動中升至25%;二是候選人更迭,阿蒙失勢,梅朗雄崛起。
哪兩位候選人將脫穎而出?
民調到底靠不靠譜?從美國大選來看,民調結果幾乎是個反向指標。比如,最近一次美國總統大選,特朗普在前期的多達幾十個民調中幾乎都敗給了希拉里,但最終結果顯示,特朗普仍然逆襲當選總統。
與美國大選低至55%的投票率不同,法國民眾選舉的投票率可以達到80%左右,因此其民調準確性似乎比美國高了一些,然而,把歷年民調結果與大選實際結果來比較,會發現民調存在一定誤差。德意志銀行統計了歷年法國大選民調的偏誤,發現每次大選中各派別的候選人的民調支持率有著不同水平的誤差。平均來看,候選人支持率之間的最大偏誤為5.7%,即最被高估與最被低估的候選人之間有著5.7個百分點偏誤。
為此,筆者針對兩位政策傾向激進的候選人——勒龐和梅朗雄的支持率及其歷史偏誤,進行了偏誤修正。對于極右翼而言,歷史上最大的偏為-3.5%(2007年大選),這意味著主流民調會低估民粹政黨的真實得票數。鑒于勒龐的激進政策,預計民調的偏誤至少不低于2007年。而極左翼的偏誤為-1.9%(2012年大選),這適用于梅朗雄,鑒于梅朗雄近期的強勢表現,其支持率至少被低估1.9個百分點。由此,可以大致給出各候選人的實際支持率預測值(參見表1).
經過偏誤修正后,勒龐的第一輪預計得票率升至第一,為25.6%(與她自己所宣稱的支持率一致);馬克龍的第一輪預計得票率為25%,排名第二;梅朗雄升至第三,第一輪預計得票率為20.9%;菲永第四,第一輪預計得票率為18.8%。
由于菲永深受“空餉門”和收受名貴禮物的丑聞影響,已嚴重失勢,同時梅朗雄的第一輪預計得票率仍然明顯落后于前兩位。因而,最有可能進入第二輪角逐總統寶座的兩位候選人將是勒龐和馬克龍。
值得注意的是,勒龐和馬克龍這兩位候選人在各方面的政策主張大相徑庭,尤其是對歐盟和歐元的態度。因此,不同的結果將對歐盟和歐元的前途產生完全不同的影響。
歐洲與全球經濟受何影響?
1。長期看,歐元的前途布滿陰霾。毫不夸張地說,法國大選的結果直接決定歐盟和歐元的走勢,如果最終勒龐當選,將在短期內重挫歐元和歐洲資產價格。而長期來看,無論誰當選,歐元的前途都較為悲觀,具體原因請往下看。
曾經歐洲各國分散化地參與到全球競爭中,在世界經濟和政治競爭與對話中,即使法國、德國這樣的強國也沒有絕對的話語權。歐盟的存在使得歐洲作為一個共同體來為整個歐洲爭取政治地位,而歐元在貿易和金融等領域維護歐洲的經濟利益,更是極大地降低了歐洲內部各國之間貿易和資本流動的交易成本,為歐洲帶來了10年的繁榮。
然而,歐元的匯率和貨幣政策權力歸歐洲央行,導致各國喪失調節匯率的能力。在歐盟內部,歐盟邊緣國家生產率相對較低,產品無競爭力導致貿易逆差,卻沒有自己可以貶值的貨幣來緩解逆差。在統一國家內部,各地的逆差雖然不能通過貶值貨幣來緩解,卻可以通過人口自由流動和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來平衡,但歐洲卻不能這么做,邊緣國家進而只能通過向德國、法國等歐洲核心國家借債來維持經濟平穩,最終可能導致債務危機,這其中的損失還得由核心國家承擔,這就由經濟問題轉變成了政治問題,即核心國家的選民不愿承擔這些損失。
更重要的是,統一的匯率和貨幣政策與各國各自為政的財政政策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邊緣國家“搭便車”式地大量發行國債以擴大財政支出,而隨之而來的通貨膨脹卻由整個歐元區來承擔,核心國家的選民當然也不愿承擔這些損失。
事實上,局外人和精英們(全球投資者和媒體就在其中)高喊著阻止民粹,但對于英國人、荷蘭人、法國人以及多數歐洲發達國家的普通民眾來說,拋去來自外部的額外負擔和煩惱,回到“小國寡民”的民主經濟和社會,不失為重回幸福生活的良方。但對于歐盟和歐元來說,他人的“幸福之日”或將成為自己的壽終正寢之時。全球資本市場也將由此面臨劇烈而長久的波動和不確定性。
2。短期內歐元將在波動中下跌。歐元及歐洲資產的表現主要受到勒龐當選概率的影響。這從民調結果與歐元匯率走勢的比較中可以窺見一斑(參見圖2)。如果勒龐當選,法國退出歐元區和退出歐盟的概率將上升,在短期會造成外匯市場的巨大波動,股市、債市和大宗商品也會受到影響。目前來看,市場已經將勒龐勝出的低可能性計入價格。若勒龐得票高于預期,歐元將繼續承受下行壓力。
3。“避險”是近期國際大類資產配置的主基調。黃金以美元計價。通常來講,同為美元對沖資產的歐元和黃金走勢相近,但自今年3月底以來,歐元和黃金的走勢卻發生反轉(參見圖3),主要是由法國大選之前的不確定性所致。這也再次印證重大政治事件發生之前,“避險”是國際大類資產配置的主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