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總統特梅爾涉腐遭調查影響再次發酵,巴西股市匯市雙雙大幅下跌,本周一,巴西本幣雷亞爾對美元跌幅逼近1.4%,巴西BOVESPA股指跌逾2%,在全球主要貨幣和股指中表現最差。
巴西媒體17日披露,總統特梅爾曾要求企業向已經入獄的前眾議長庫尼亞支付“封口費”,以換得后者在獄中保持沉默。
政治人物的丑聞甚至政府的更迭在一些國家并不鮮見,但短短一條報紙新聞就在金融市場引發如此強烈反應,實屬少見。要了解個中因由,必須從巴西特殊的經歷說起。
巴西的經濟社會狀況,帶有典型的拉美特色。國內儲蓄率低、財政經常困難,貨幣經常瘋狂貶值,經濟增長時走時停。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學者型總統卡多佐抓住該國經濟矛盾的牛鼻子,實行“雷亞爾計劃”,一舉遏制住了通脹,并在此基礎上實施國企私有化等一系列市場化改革,巴西經濟由此進入正軌。2003~2010年盧拉總統執政時,卡多佐的改革成果多數保留下來了,加上期間遇上大宗商品牛市,巴西經濟欣欣向榮,躋身“金磚國家”之列。
但2010年羅塞夫上臺之后,巴西經濟開始轉壞。羅塞夫在宏觀政策方面實行凱恩斯主義,導致赤字不斷上升,在微觀政策方面,她較盧拉建立了更多的國有企業,在貿易政策上偏向保護主義,這導致了經濟運行效率下降,腐敗加劇,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在此期間大幅下跌,其結果是赤字上升、通脹上升,匯率受壓,巴西失去投資級的信用評級。2016年8月,羅塞夫因腐敗問題被彈劾下臺,副總統特梅爾接替其出任總統。
特梅爾的政策是中間偏右,這位憲法學者出身的政治家推行強硬的改革路線,包括以修改憲法的方式為政府預算設置上限,明確中央銀行獨立性,改革養老金和勞動力市場等,這些措施抓住了問題的要害,也受到了國際投資者的歡迎。2015~2016年,巴西遭遇了幾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但其股市表現卻相當不錯,2016年股指大約上漲了40%,其實反映的是投資者對該國經濟改革的正面預期。而此次丑聞一出,股市匯市暴跌,則是因為外資擔心特梅爾改革計劃流產而大舉撤資。
拉美經濟典型特征之一就是本國儲蓄率低,嚴重依賴外資,而外資又最擔心這些國家經濟不穩定。不切實際的福利、低效的國企、財政赤字、濫發貨幣、腐敗,都會嚴重影響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外資對一國經濟政策導向因此極為敏感。2003年左派的盧拉當選,索羅斯曾警告說巴西股市會下跌一半,但事后表明盧拉并沒有嚴重破壞市場導向,資金又重新流回。這次丑聞發生后,摩根士丹利警告說,悲觀情況下股市可能跌26%,其邏輯也是一樣的。
其實,巴西財政赤字僅占GDP(國內生產總值)的2.4%,政府債務/GDP為70%,這兩個指標比很多發達國家都要好,但由于巴西(也是大多拉美國家)歷史上種種糟糕的治理,種種破壞性的民粹主義政策,外資總是不放心,總是以更苛刻的標準來審視自己的投資對象。